11月4日至6日,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MRS)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协办的“文本·方法·方向:新时代的诗歌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六通宾馆顺利召开。本次国际研讨会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受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项目“浙大-耶鲁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来自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北伊利诺伊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盛会。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为本次国际研讨会开幕式致辞。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为大会做了会前讲座。哥伦比亚大学Robert Hanning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等十四位国际国内知名学者为大会做了主题发言。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并同期在B站进行了直播,逾千人次在线聆听。
开幕式合照
11月5日上午,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为本次国际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何莲珍指出,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学者参会,正是体现了研讨会联合本土与全球、线上与线下、国际与国内,推动学术、增进友谊的愿景。张跃军向浙江大学特别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表示了感谢,尤其是郝田虎教授领导下的团队高效的工作。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主持。
何莲珍副校长(左)与张跃军教授(右)开幕式致辞
线上与会者合照
11月4日晚,国际知名学者、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就“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政治、虔敬和诗学”这一话题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学术讲座。他认为,William Empson和John Rumrich两位著名学者在中国的教学经历与他们后来出版的弥尔顿研究专著有重要联系;弥尔顿的诗人身份是其政治、虔敬的先决条件,人类创造力是弥尔顿诗学的鹄的。这是CMRS系列讲座第36讲,也是本次会议的开场讲座,由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60余名师生参与。
Kastan教授做会前讲座
研讨会有四场主题发言,发言嘉宾包括:美国中世纪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Robert Hanning教授,国际权威弥尔顿研究专家、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John Rumrich教授,北伊利诺伊大学William Baker教授,乔治亚州立大学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校区Richard Newhauser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以及河南大学高继海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上海财经大学Sandro Jung教授,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复旦大学王柏华教授,湖南大学黄晓燕教授,山东大学刘晓艺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杨丽娟教授。主题发言内容丰富,视角新颖,发人深思,涵盖了莎士比亚、弥尔顿、乔叟等英国大诗人,也涉及十四行诗、美国诗歌、文献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前沿题目。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浙江大学沈弘教授、北京大学黄必康教授和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分别担任主持人。
四场主题发言
11月5日下午,十二场分组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吸引了近千名观众的关注。分组论坛探讨现代诗歌、文艺复兴诗歌、中世纪诗歌、诗歌与翻译等多个议题,参会代表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等十二名专家应邀做了点评,给与会者带来诸多启发。
第一分论坛与第三分论坛发言
会议闭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是一场“真正的国际会议”。本次会议的组织者郝田虎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研讨会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佳教授主持了闭幕式。
文:王瑞雪、王玉莹;
图:林卫健、张炼、邵慧婷等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