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第16期暨“子衿讲座”第19期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2-12-19

2022年12月8日下午,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学术沙龙“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第16期暨“子衿讲座”系列第19期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永远的东方,永远的蛮邦——谈谈自近代以来的德俄关系”为主题,主讲人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黄燎宇教授。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的刘永强副教授主持,俄语所的姜磊副教授评议,讲座在线上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两百余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开始时,黄燎宇教授指出了自己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一方面,在德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俄罗斯是否属于欧洲这一重要话题;另一方面,德国是欧盟的核心与积极的建设者,作为有本土关怀的海外日耳曼学学者,我们必然要利用文学的杂学优势,从纯文学研究走向区域国别研究即德国和欧盟研究。再者俄乌冲突开始后,我们不仅深切地意识到俄罗斯是中德两国之间的“中间之国”,而且德国政府正在根据德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推演中德关系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对我们而言,德俄关系的历史无疑具有参考意义。

在讲座的主体部分,黄燎宇教授从三个方面就讲座主题开展阐述。首先,黄教授回顾了德俄两国的“恩仇记”,指出历史上俄罗斯至少在七次重大事件中帮助了德国:大北方战争时期,俄国击败瑞典,为德意志邦国夺回波罗的海的港口;七年战争时期,俄皇彼得三世与普鲁士媾和使得绝境中的腓特烈二世得以喘息;拿破仑战争期间,沙俄亚历山大一世先是拒绝了拿破仑有关法俄两国瓜分普鲁士的提议,而后挥师一路向西,不仅从德意志各邦国撵走了法军,而且替德国人收复了普、奥已经彻底放弃的莱茵河左岸;普法战争爆发时,沙俄在奥地利边境大兵压境,以防奥地利对普鲁士进行偷袭,为德国的统一之战提供了坚强后盾;一战结束后,苏德两国同时成为欧洲的“弃子”,他们通过《拉巴洛协议》互相帮助;两德统一,苏联的支持态度起到关键作用。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德俄关系有近两百年的蜜月期。对此,除了地缘政治因素,沙俄皇室与德意志贵族之间的通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德俄两国给彼此都造成了空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主动对沙俄宣战并由此引爆了世界大战,战争不仅迅速导致沙俄的覆灭,而且终结了德意志帝国空前绝后的辉煌,因为1913年的德国已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全面引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德国主动入侵苏联,随之而来的血腥的战争导致2700万苏联人的死亡,而苏联反攻进入德国之后,不仅又给德国民众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而且让德国领土损失三分之一,让德国近千年的东进和东扩成果重归于零。

接下来,黄燎宇教授结合史实,对德俄关系的特征进行分析。黄教授表示,德俄关系具有两面性:自古以来,两国之间就有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传统。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为德国提供了无穷的物产和资源,德国则往往会向俄罗斯输送各类人才和技术,包括做香肠的和做火药的。前者让“香肠”成为俄语里的德国人的代称,后者帮助莫斯科人成功地抵御了鞑靼人的进攻。俄罗斯最早的科学院由德国人帮助组建,早期的院士一半多读来自德国。然而,尽管德俄两国交往紧密,但俄罗斯却常常成为被德国鄙夷的对象。20世纪两国出现的恶战不仅事出有因,而且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自19世纪以来,德国的文化和政治精英中普遍出现了仇俄思潮并且有增无减:保守的德国文化人习惯于向西看、向南看,因为西欧和南欧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俄罗斯则被看作蛮荒之地;左派进步力量和革命人士仇视沙俄,因为沙俄不仅通过其倡导的神圣同盟把德国拉回了黑暗腐朽的复辟时代,而且成为反动势力的坚固堡垒。更有甚者,威廉时期的德意志帝国政府坚信德俄之间必有一场日耳曼对斯拉夫的种族大战。一战之后,泛欧运动(可以视为欧盟的前身)兴起,其发起者却主张把俄罗斯排除在外。与此同时,对苏维埃政权的仇视对仇俄情绪无异于火上浇油;纳粹上台后,仇俄情绪变得无以复加,因为希特勒一方面把反俄、反共、反犹视为其三位一体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把俄罗斯视为德意志民族的志在必得的生存空间。战后执政的阿登纳政府不仅坚持执行反苏路线,而且延续第三帝国传统,称苏联为“亚洲大草原”充满厌恶;直到德国社民党政府执政后,两国关系才打开了新的篇章,施密特明确强调俄罗斯属于欧洲。

随后,黄燎宇教授简要概括了制约德国的对俄政策的几个因素:第一,对于德国,俄罗斯的广袤土地和丰富物产是永远的诱惑,但俄罗斯又处于欧洲文明鄙视链的末端,所以德国方面很难避免居高临下的心态;正因如此,俄乌开战前的德俄交往模式与过去两三百年没有根本的不同;;第二,目前的德俄关系受制于美国,;第三,德国的唯心主义传统容易导致其政治精英“政治挂帅”,进而走极端,脱离现实,无论一战还是二战之前都没想到会出现超越意识形态的反德同盟。

黄教授最后指出,从历史看,俄德乃至俄欧关系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洲人如何界定其东部边界:是易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还是乌拉尔山还是别的什么。

讲座结束之后,评议人姜磊副教授对黄燎宇教授的报告做出了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姜磊老师谈到了俄罗斯问题中“西方”和“东方”两个术语的关系:从文化内核上来看,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处于西方的位置上,而从地理和历史的许多因素来看俄罗斯又属于东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尝试向西方靠拢,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不得不转向东方;未来,俄罗斯向东方看齐可能是一个较大的趋势。

最后,主持人刘永强副教授与黄燎宇教授在德国、俄罗斯两个国家对于文化与知识传播方面起的作用、俄乌冲突、德国的民族问题、欧洲右翼势力抬头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交流。刘老师表示,黄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系统梳理了德俄关系的变迁,对理解今天的世界格局也有着相当大的指导意义。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缓缓结束。

/文:李世炜

德国文化研究所、德国学研究所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