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3年第3期:“领航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3-03-31

3月29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3年第3期“领航前沿讲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现代语言季刊》(A&HCI)前主编、美国华盛顿大学马歇尔·布朗(MarshallBrown)教授以“柯勒律治的诗歌理论”为题作精彩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杨革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硕博学生及其他院校师生共同参与。

讲座中,布朗教授解析了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塞缪尔·柯勒律治在其诗歌《夜莺:一首谈话体诗》(TheNightingale: AConversationPoem)《古舟子咏》(TheRimeoftheAncientMariner)和《忽必烈汗》(KublaKhan)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布朗教授谈到,柯勒律治“谈话体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选取简短平实、生活化的语言,以及平行于诗歌线性流动的时间,将自己对自然变化的感受,对事物的思考融入诗中。这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大特色,即将原本分离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情感相融合。随后,布朗教授通过对《夜莺》的细读指出柯勒律治对自然的思考:诗人开篇通过一系列否定,意识到自然之“忧伤(melancholy)”,通过平静、娓娓道来的叙述,表达对这一情感产生缘由的思考;利用“夜莺”深夜鸣叫却难寻踪迹的意象以及诗人的“孤身一人”,表现自然的神秘,并暗示诗歌由寂静、私密最终转向“喜悦(ecstasy)”。布朗教授又通过对比华兹华斯的《丁登寺》(TinternAbbey)与柯勒律治的《夜莺》指出二者不同的诗歌主张。前者创作由“我”及物,“我”始终为诗歌主体,表达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与对自然之神秘的崇敬;后者将“我”隐藏于诗行之中,通过对自然之神秘的描写,传达哲学与诗学思考。同时,柯勒律治的韵式更为规范,而华兹华斯则更为自由。布朗教授继而分析了柯勒律治在《古舟子咏》与《忽必烈汗》二诗中对自然之“神秘、险恶、残忍”的描写,以及《忽必烈汗》中“天堂”与“地狱”共存特质

在讨论环节,杨革新教授进一步阐释了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诗歌中“呢喃(murmur)”意象的异同,以及柯勒律治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对自然理解的共通之处。柯勒律治描写“安静流淌”的小溪,意在烘托大自然寂静的氛围,给予读者以哲思空间;而华兹华斯的“泉水铮琮”,则是对自然的写实描绘,但柯勒律治与爱伦·坡所理解的自然都是暗潮汹涌、充满野性的。

本次讲座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资助,特此鸣谢。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将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讲坛将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和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开展学术活动。

文、图:吕霜宁 孙雨禾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3330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