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讲座第31期 “Visibility——卡尔维诺写作中的视觉想象”顺利进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3-06-05

内容纪要:

2023年5月26日,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杨振宇教授主讲的《Visibility——卡尔维诺写作中的视觉想象》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5-201顺利举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振宇老师担任讲座主持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强老师担任评议人,讲座海报所用插图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孙梓钧同学的创作。此次讲座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讲座”第31期,承办方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讲座吸引了包括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多所高校约60多名师生前来,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讲座伊始,杨振宇老师特别介绍了讲座的两个缘起,然后从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第四讲中对但丁《神曲·炼狱篇》的引用开始进入主题。《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第四讲是关于可见性(visibility)的论述,在这一讲中,卡尔维诺从《神曲·炼狱篇》第17歌出发,称但丁描述了一系列“雨水般注入我们遐想中的形象”(a series of images that “rained into my high imagination”)。借此,卡尔维诺提出了一个关于想象力的问题:“雨水般注入我们遐想中的形象” 是从哪里来的呢?

杨老师指出,人们普遍认为生活中许多图像的形成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卡尔维诺认为,人类的眼睛并不是照相机那样对世界机械的复刻,它拥有闭目而令景象集中、化白纸上的行行黑字为形体和色彩、事实上用形象来思维(thinking)和想象(imagination/fantasy/fancy/vision)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正在消亡的“可见性”。

杨老师认为,可见性不仅存在于图像中,也同样存在于文本里。比如在《神曲》的结局中,但丁写道:“除非我的心灵被一道闪光所击中,也只有在这闪光中我心灵的宿愿才得以完成。”博尔赫斯在《但丁九篇》中也写道:“我幻想出一件神奇的作品,一幅可称作宫里等待着我们,一幅可以称作微观宇宙的画;但丁的诗就是那幅包罗万象的画。”

接下来,杨老师简单追溯了关于语言和图像关系的中西学术史,再次回到可见性的危机问题。他指出,如艺术史家恩斯特·贡布里希所说的,在今天,语言与图像已经“污染”严重。以往任何时代也不像我们今天这样,视觉物像的价值竟至这样如此的低廉。招贴画和广告画,连环漫画和杂志插图,把我们团团围住,纷至沓来。通过电视屏幕和电影,通过邮票和食品包装,现实世界的种种面貌被再现在我们眼前……再现技术的成功和庸俗化向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两方面提出了问题。卡尔维诺也曾强调:“今天,我们受大量形象的疲劳轰炸,我们已经不再能够把我们的直接经验和我们哪怕在几秒钟之内看到的电视内容区分开来。记忆中被塞满了乱七八糟、鸡零狗碎的形象片断,像一大堆垃圾一样,在如此众多的形体中间越来越不可能有哪一个形体能够实现出来。”循此,杨老师就“造型”-“形神”-“大象无形”的关系做了阐述与辨析,同时他结合陈康先生将柏拉图的“idea”(Icon)翻译成“相”,中江笃介先生翻译成“意象”,而非“理念”做了讨论,将视觉想象的问题推衍至哲学与思想的语境。

杨老师指出,但丁从贝阿特丽彩身上找到了完美的想象,在《新生》中将其描述为完美的女神,这与画家对“形”“相”的把握有相通之处。在今天,我们却遭受着“预制形象大洪水”(the flood of ready-made image),但卡尔维诺却认为人类可以在这样的大洪水中制造“诺亚方舟”。在面对万事万物时,重要的是捕捉到核心的“形”与“相”。

杨老师认为,在面对“预制形象大洪水”时,我们要格外关注“观看的艺术”,对机械性的“投影成像”观看方式进行反思。“整个绘画史永远是一部看的历史。看的方式改变了,技巧就会随之而改变。技巧改变的原因仅仅在于看的方式改变了。技巧为跟上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看的改变同人与世界的联系相关。因而所有的绘画史也就是哲学史,甚至可以说是未写出的哲学史。”我们的思考是带有感性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思考当中的一部分。当今我们认为眼睛只能进行机械的映射,这完全就低估了眼睛的复杂性。

接下来,杨老师阐释了卡尔维诺对于想象力的论述。卡尔维诺认为人的想象力有两种:第一种是作为知识工具的想象力。知识工具的想象力强调其配合作用,也就是将事物具象化、生动化。而第二种想象力是关于宇宙的真理的储存式的理论,它虽然可能与某种自然哲学或者某种通神论知识有共同点,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把一切可知物分为两部分,把外在世界留给科学,把想象力知识局限在个人的内在自我之中,那么,上述的理论和科学知识就不能相提并论。”

希罗尼穆斯·博斯《七宗罪和最终四事》

雷尼·马格里特《错误的镜子》

然后,杨老师将“观看的艺术”由图形、图像的角度转向了文学创作与阅读的角度。卡尔维诺认为,对于作家而言,想象的问题是是否存在视觉想象或言语想象。“我要说的是,我依靠的是二者的混合过程。往往首先跃人我脑海的是视觉图像……有时候,可能会在视觉想象和言语想象之前出现概念想象。那我需要创造一个具有特定目的的形象(例如,我想在故事情节或故事提纲中讲述某些特定事情)。但我要重申的是:我通常以图像为出发点。例如,我首先想象一个男孩爬上了树,再也没有下来,于是我开始想他会发生什么事,然后我创作出整个故事,写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卡尔维诺的写作便是从图像开始。当卡尔维诺获得生动的图像想象之后,他的文学创作才真正开始。换言之,一部小说、一部电影其根源处正是一个图像,而一个图像其实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视象衍生。这正是我们要予以沉思的地方。

同样,画家的能力,便是拥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基本图像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以莫奈为例,当年他笔下的塞纳河与当时人们日常经验的“印象”迥然不同,但最终被认可为是对塞纳河景象的真实发现。以及同样是对浪花的描绘,蒙德里安、波洛克、葛饰北斋、马远笔下的作品各有千秋,背后的原因则是画家对“形”的不同把握。达芬奇的文字和绘画尤其体现出了语言和图像的融合。达芬奇《大西洋笔记》中对记录了大量的对水的观察,这样的“形”“相”也同样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一件艺术品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杰作,是因为艺术家将自己对可见性的把握,即关于整个世界的研究、关于人的研究,都注入了作品当中。

最后,杨老师总结道,卡尔维诺面对“预制形象大洪水”给出了两种应对方法:一方面,我们可以把用过的形象放入新脉络和新语境中进行再循环,改变其意义。这是卡尔维诺所谓后现代主义通过对“大众传播的大量影像”加以利用的道路,这种道路通过“反讽”方式进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颠覆。另外一方面,艺术家可以像创作出《等待戈多》的贝克特一样,把视觉元素和语言元素减至最低程度,仿佛在世界末日之后的世界里。在今天,卡尔维诺对于写作中“视觉想象”的思考,的确是属于一种我们人类长期形成的重要能力,希望在未来的千年时光中,我们能够继续拥有。


对谈环节

朱振宇老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对谈环节中,朱振宇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朱老师认同杨教授对卡尔维诺及《炼狱篇》的理解。同时指出,卡尔维诺而之所以选择《炼狱篇》展开论述,或许是因为《神曲》的三部曲中,只有《炼狱篇》呈现了“属想象的异象(vision)”。在中世纪思想传统中,想象力被看做一种意象性活动,人靠这种意象性的活动实现皈依或者堕落(如果意向性活动指向形成神的形象,就是皈依;如果指向尘世的诱惑,就是堕落)。因此,关注想象力意味着对人、及其实现的关切。在现代语境中,人与动物的区别被定义为自由。但是,如果不对“自由”加以制约,“观看”也易蜕变为欲望的冲动与满足,人也失去了想象力或“可见性”。如果给定的、刺激欲望的图像被利用,则可能成为暴政的帮凶。杨教授所讲的“预制形象大洪水”,意味着意向性活动的消失,而在此过程中人也消失了。因此,重新呼唤意象性,也是重新呼唤人的可能性。

朱老师还提醒文学专业的同学注意《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结构:由于历史写作也充满了“预制形象大洪水”,卡尔维诺抛弃了传统历史或思想史模式,选用了“轻逸”(lightness),“迅速”(quickness),“确切”(exactitude)等全新的、未被污染的词语作为章节标题,通过反历史的方式建构文学史,在这个意义上,《未来文学千年备忘录》的结构(写作形式)和卡尔维诺关于重塑“可见性”的愿望(写作目的)高度合一。

 

刘永强老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永强老师从现代生活方式讲起,指出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高度想象力的时代,比如我们拥有元宇宙、虚拟现实、智能手机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用图片式的方式来呈现,但这却使我们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电子产品向我们推送的图像,使我们的想象力同质化。与此相反,画家的创作代表了一个时代独特的观看方式。就比如杨振宇老师在2012年和今天同样题目的两场讲座,海报的设计就很有不同。2012年的讲座海报中画的是杨老师在讲解黑板上的卡尔维诺,而今天的海报却是杨老师身处一个隐私的空间阅读卡尔维诺,而卡尔维诺从墙上的窗户外伸进头来观看。今年的海报有三处独特的体现:首先,卡尔维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喜欢和读者互动、注重调动读者想象力的作家,这张海报所展现的正是卡尔维诺在观察读者如何阅读他的书,很好地引入了读者视角;其次,这个阅读场景展现了一种被观察的存在,这在机治时代俨然已成为常态;第三,这张海报所设计的场景是一个私密的阅读空间,而这一私密空间又以海报的形式呈现于公共空间,暗指当代私密性与公共性之间界限的模糊。因此,从这两张海报的区别就可以看出两个时代的人对卡尔维诺的解读,也体现了新海报设计者对卡尔维诺的理解。而我们今天最大的问题便是我们的想象力被“预制形象大洪水”所影响了,人们的想象力日益趋同,也拥有了同质化的审美趣味。

此外,刘老师还提到《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引用的但丁《炼狱篇》:“然后如雨般飘落到高度的想象之中”,实际上是荷马灵感说的一种复古表达。灵感说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仿佛是上帝在给予人类灵感。因此想象力是有“从上到下的滴落”的空间顺序,而非由内而外。

    



田众非老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田众非老师从卡尔维诺的写作语境出发,提出卡尔维诺认为周围的世界是一个非常混沌、没有实际形式与明显边界的情况,这一点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开头和结尾“这一章中也有提到。因此卡尔维诺的创作当中有一个恒定的东西,即想要为这个混沌的世界赋予秩序。而其中最重要的,正是使想象成为创作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散。虽然对于卡尔维诺的解读基本会认为《备忘录》中最重要的是《确切》(exactitude)一章,但我认为卡尔维诺对准确性的追求实际上正是为了想象的可见性而服务的。

 


孙艳萍老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孙艳萍老师认为,杨老师提到的“预制形象大洪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问题,还和我们的知识体系有关。比如说当我们碰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自己思考,而是诉诸于搜索引擎;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前也会进行提前搜索。而实际上,这些已经“预制”的知识仅供参考,最终还是需要我们亲身的感受、阅读和思考,这样才可以真正为我们提供“可见性”、提供有精神力量的东西。

 

硕士生刘扬(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扬同学认为,杨老师所讲的可见性解释了当下科学神话对人文主义的压迫。“预制形象大洪水”让我们忽视了人在图像产生过程中的知识性的运动;而在意象性消失之后,人也消失了,只剩下欲望。而这种失去意象性的人的存在,使我们变成被指向的人、没有思考的人、被指定的人。此外,刘扬同学将讲座主旨结合了自身的学习生活感受。刘同学称讲座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因为当代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看似正确的答案,而自身心中却缺乏某种可见性的能力,无法在这种变动的世界中抓到自己的锚点、独立想象人生的意义。

刘扬同学补充道,《爱说教的男人》中的一句话与今天讲座的主题非常相似:“量化的暴政某种意义上是语言和话语的失败,他无法描述更加复杂、微妙和流动的现象。最后地球的毁灭部分是因为想象力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关注能够量化的事物,而无法被量化的、微妙的事物,如金钱无法购买和大公司无法控制的愉悦是无法进入到量化系统的。那么我们就更加要拥有可见性,让我们成为意义的制造者而不是消费者;正如书中结尾所说:“要钟情于一切缓慢的、漫游的、离题的、探索的、神秘的和不和确定事物。”


主讲人杨振宇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浙江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与文化史、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与思想史、风景画与山水画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与译文数十篇,撰写与主编有《艺术史学史》《沧桑入画》《自然之名》《游于园:园林的艺术世界》《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以及“名家”系列、“艺术世界”丛书等,译有《康定斯基回忆录》《批评的艺术史家》等著作,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课题“从梁启超到滕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的思想研究”等。曾参与组织“贡布里希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贡布里希纪念讲座”等重大学术项目。2008年主持创建“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学术论坛,迄今已举行五届。2014年主持创建“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学术考察”项目,迄今已举行四届。2019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艺术史论”专业负责人。2020年联合中国书画名家馆,启动“名家”系列丛书出版等文化项目。2020年主持浙江美术馆“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项目,获文旅部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2022年主持教育部办公厅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上海图书馆“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等,倡导并实践“学术作为一种社会能量”的理念。


主持人朱振宇是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学博士(2012),现从事西方古典文学与中世纪文艺复兴研究,2013-2014年意大利都灵大学访问学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在《外国文学评论》、《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完成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一项。

评议人刘永强是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博士,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包括现当代西方文论和德语文学,目前重点从事跨学科图像研究、舞蹈、表演与述行文化研究、文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和其它项目10余项。发表德文学术专著1部,编著2部,译著5部,论文40余篇。


插图/孙梓钧 摄影/南渊涵 编辑/刘扬 记录/杨沐阳

子衿学社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