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子衿讲座第30期暨张帆教授讲座“‘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知识生产”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3-06-07

2023年5月25日下午三点,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帆教授在我校东六227教室开展了题为“‘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知识生产”的讲座。该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庄玮老师主持,吸引了数十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开始,张帆老师首先介绍了该研究的缘起:一方面,中国故事源于中国,但同时属于世界。中国故事既有其学术内涵,也有政治话语意蕴,它作为一个叙事的蓝本超越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壁垒,被世界文学广泛征引,变异影响深广,流传年份久远。另一方面,该研究依托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及启示研究”,建立了专门的“中国故事”的语料库,采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将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证引阐释、传播机制等可视化分析,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在讲座的主体部分,张帆老师从“中国故事”的概念史以及学术史出发,指出“中国故事”这个概念使用广泛却难以定义,既包含学术概念、也包含民间定义与政治话语概念。综合前人研究,张帆老师指出:“‘中国故事’是民族精神、文化精髓、时代价值的写照,是不断被建构、被创新、被挖掘的思想宝藏。”此外,“故事学”作为一门研究在中国由来已久,德国第一位研究中国故事的学者艾伯华,就曾经将中国故事按照类型划分,进行了形态研究。总的来说,“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全盘吸收形态、修饰演绎形态、加工改造形态、吸收归化形态与全面颠覆形态。

随后,张帆老师展示了目前“中国故事”语料库建设后呈现的数据成果。从传播过程上来看,“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的翻译与改写远比想象中多,且集中于欧洲与北美洲;从数量统计上来看,最受喜爱的故事为《聊斋志异》,其后为《西游记》《赵氏孤儿》《三国演义》等。

 

最后,张帆老师将德国作为典例,介绍了德语文学中“中国故事”的翻译与改编史。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对“中国故事”的接受史基本没有中断,但在对“中国故事”的改写过程中,既有将中国改编为恶托邦式的文本,也有将中国视为乌托邦的文本。张帆老师的研究团队还阐释了许多在德语文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联系,如德语儿童绘本《咕噜牛》就源于中国的“狐假虎威”,卡夫卡的《一封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就很可能来自于中国 “猴王孙悟空”的故事。另外,张帆老师还以格林兄弟为例介绍了“中国故事”在柏林文学沙龙中的传播与生产图谱。

本次讲座内容充实,涉及多个领域,给在场的师生带来许多启发。报告结束后,张帆老师还积极地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讲座也在热烈的讨论中迎来尾声。


/文 韩心童

浙大外国语学院子矜学社、德国文化研究所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