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覃江华教授受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邀请,做了题为“什么是知识翻学”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冯全功教授主持,受到了校内外众多师生的关注,共有一百余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知识翻译学的生成背景、核心要义以及社会影响这三方面展开。覃教授首先对于“知识”和“翻译”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了简要地说明:知识是在符号系统中被客观化的,具有某种确定性的人类认识和经验,需要结合一定的环境和社会背景来审视。翻译则是符号转换、知识迁移、话语建构和现实行动的统一,是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知识再生产、再传播、再接受过程。表征知识的符号仅仅是意义的载体,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符号背后知识的迁移、生产与转化。
覃教授介绍,知识翻译学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学理根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着眼于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知识翻译学则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中观翻译理论。知识翻译学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研究基础。在国外,不管是从翻译学、学术史和科学史视角,还是从知识管理学视角,知识翻译学相关话题都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和探讨,也有很多代表性成果。在国内,知识翻译学形成的重要节点以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2021年发表的《知识翻译学宣言》为标志,引领了国内众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与探索。
随后,覃教授重点阐述了知识翻译学的核心要义,包括杨枫教授提出的知识翻译学的逻辑法则,即以真求知、以善立义和以美行文。覃教授提出,翻译不仅是知识迁移与知识传播,同时也是知识生产、知识管理和知识转化的过程。知识迁移与传播主要是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转换的过程。他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及其它翻译事实为例,说明翻译不仅促进了人类知识的跨文化迁移与传播,同时也在新的语境下直接促成了知识的生成与转化,从而建构新的话语,创造新的价值。从知识管理角度而言,翻译也作用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形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之间的转换。在这一方面,知识翻译学也可为译者个人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数字人文等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最后,从知识转化角度而言,知识翻译学的介入可以帮助人们缩小从知识到行动的“知行差(know-do gap)”,使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知识通过向上、向下或平行的转化获得“再生”,从而丰富意义世界,体现人类知识的真正价值,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和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对话。知识翻译学秉承建构主义知识观,以知识的翻译与翻译的知识为两大研究对象,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翻译的本质、翻译的价值、译者的地位等方面的认识。
覃教授也简要论述了知识翻译学的社会影响,如在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报道、相关学术会议、学位论文对知识翻译学的应用等,号召大家参与进来,共同推动知识翻译学的健康发展。最后冯全功教授从思想的深刻性、内容的全面性、逻辑的清晰性和视野的宏大性几个方面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点评,并再次感谢覃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图文:孙惟
审校:冯全功
浙江大学子衿学社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