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15:00-18:00,国内著名学者殷企平教授应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邀请,莅临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五-201室作了题为《共享愉悦与共同体》的学术讲座。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孙艳萍老师担任讲座主持人,高奋老师担任评议人。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浙江大学与省内高校60余名师生,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殷老师的讲座按照题解关键词、共同体观察点、“沙霍之争”与走向共同愉悦这四个部分展开。首先,殷老师分别追根溯源地解读了“愉悦”与“共同体”这两个关键词。他指出,愉悦在文论中有着悠久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与愉悦密切相关,贺拉斯强调“寓教于乐”。在英美文学中,诸如雪莱、弗罗斯特、华兹华斯等著名诗人将愉悦看作抵达智慧的前提条件与生命的关键属性。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而近现代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语境激发了威廉斯、滕尼斯、马克思等大量学者审视机械聚合的社会,追求生机勃勃、具有亲和力的共同体。
在第一节中,殷老师进一步剖析了当前共同体的众多研究路径,包括共同体纽带、文化记忆与神话创作、国民身份的象征形式、情感结构、公共领域、公共文化、公共精神、会话及音乐等等,而愉悦的共同体路径尚未有学者探索。因此,他意图在已有共同体研究的路径上做出新的突破,厘清愉悦与共同体的关系。
受到伊博森“共同体情感”、华兹华斯“想象共同体”等概念启发,殷老师认为,强调主体与理性的现代性将愉悦看做一种私密情感,而愉悦的分享性这一内在特质却未受重视。在文论史上,霍布斯“人性自私”的观点广为接受,而沙夫茨伯里对这一观点的反驳却少有人支持。沙夫茨伯里坚持认为,利益并未统治世界,情感、幽默、热情等自利的对立面才是世界运作的动能。“沙霍之争”最后引向了“独处的愉悦”与“社交的愉悦”之争,如曼德维尔认为前者才是真正的愉悦,而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则在小说中强调后者不可或缺。通过这些例证,殷老师指出了走向共享愉悦的可能性。
殷老师强调,理解共享愉悦要从愉悦的类型和层次入手。共享愉悦从类型上来说是精神愉悦与身体快感的交织,从层次来说是超越需求层次的审美愉悦。共享愉悦与文学、文学家、文学批评者息息相关。身体快感只有通过形式的作用,才有可能转换为审美愉悦,并使文学的文学作品获得永久的价值。而如何使有一定接受门槛的审美愉悦惠及普通读者往往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愉悦一旦从私人感受层面进入公共/共享层面,就成为一种境界。任何努力创造这一境界的文学家们,在传播/分享愉悦的时候,就是在从事书写共同体的伟业。殷老师总结道,共享愉悦是共同体研究的一块重要拼图。从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论到沙夫茨伯里、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华兹华斯等人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共享愉悦的概念逐渐成型。
高奋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简要的评议和总结,指出殷老师的研究理论扎实、旁征博引地探讨了共享愉悦与共同体的关联,在如何选题、如何让理论的深刻性与文学文本结合等方面为研究生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在讲座问答环节中,师生分别就悲剧中的愉悦、共享悲伤与共同体、自恋的愉悦与公共领域的冲突等问题进行探讨,殷老师一一回答,并向提问者赠送藏书以示鼓励。在座师生均深受启发,讲座在热烈愉悦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图文 刘扬 周城伊
摄影 黄雨骞 诸桥瑞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一教工党支部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基层教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