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学术沙龙“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第20期暨“子衿讲座”系列第38期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画迷’——论20世纪以来德语文学中汉字元素的跨文化与跨媒介特征”为主题,主讲人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健老师。本次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他者认知与表征:跨文化文学研究与‘中国书写’研究”、“德语文学中的‘中国’”、“20世纪:汉字多维书写范式的起源与发展”、“21世纪以来作品对汉字多模态文学潜能的发掘”。
在第一部分,刘健老师以两个互动游戏作为引子,以表明刻板印象是人类认知中一种不可避免的认知模式,在跨文化研究中要正视刻板印象这一现象。作为研究者,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学创作者中他者认知的生成语境、文化逻辑和文本表现及功能。
在第二部分,刘健老师认为,德语文学中的中国书写并不仅仅是一种陈述性的表达,其承载着更多的功能,譬如20世纪以来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乌托邦”与“异托邦”这两极之间不断摇摆,同时也出现了超越“符号化”书写的尝试。此外,刘健老师还指出汉字元素的特殊性:1)汉字是“中国形象”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汉字不仅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更是他者认知与表征的对象。
在第三部分,刘健老师对汉字元素在德语文学中的起源、发展与具体表现做了详实的梳理。如20世纪初的诸多异域风情作品中,汉字并没有真正获得表征,而是起到一种“装饰性”的功能,即封面、目录等副文本中的汉字仅起到展示文化陌生性的功能。此外,在一些游记和旅行文学,汉字作为跨文化体验典型母题,其角色发生了变迁:从认知他者变成了情感他者。之后,当西方遭遇语言危机时,德语学者在对汉字的种种想象中看到摆脱语言危机的可能出路,汉字作为跨文化语言哲学反思的对象与起点。在此语境下,大量的中文诗歌被翻译成外文,汉字的“图像性”和“直观性”成为理解、翻译中国诗歌的核心。
在第四部分,刘健老师以Michael Roes的小说《黑分五色》和Yoko Tawada的实验性诗歌创作为例,指出汉字元素的诗学潜能在21世纪德语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地发掘,也更为深入地介入到德语文学创作过程中,为作家对叙事方式和文学形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
刘健老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讲座激起了在座师生的讨论热情。主持人刘永强副教授以及同学们积极发言,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大家皆表示受益匪浅。
文/图:陈子轩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
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德国学研究所
202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