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孙毅教授“自然隐喻翻译阙域中的毛泽东诗词精神架构”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朱美洁   发布时间:2023-10-19

1018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孙毅教授应邀为翻译专业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自然隐喻翻译阙域中的毛泽东诗词精神架构”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郭国良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孙教授首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如何选好论文题目”的建议。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他强调了“创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将当下的学术研究分为四种类型,即“新的理论+新的事实”“新的理论+旧的事实”“旧的理论+新的事实”“旧的理论+旧的事实”,并指出:“学术研究应当向‘新的理论+新的事实’的方向努力,实现‘1+12的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孙教授进一步说明了“自然隐喻翻译阙域中的毛泽东诗词精神架构”这一选题的创新之处。

孙教授介绍说,作为脍炙人口的诗文,“毛泽东诗词”在研究中能“新起来”的关键在于三点:一是译本的“新”,研究选择了《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这一最新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二是契合历史“新”周期。研究主题与今年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这一历史“新”节点相契合;三是理论“新”,即基于扩展概念隐喻理论ECMT)这一概念对毛泽东诗词中的自然隐喻翻译问题展开了探究。

      孙教授从文章摘要开始,细致分析了如何基于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展开研究。他首先借助Wmatrix在线语料库平台探讨自然隐喻对于构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以及翻译方法。据孙教授研究,毛泽东诗词译文中的自然隐喻涵盖41种自然意象,从情感表达、革命追求和生命感悟三大方面表达了诗人思想与情感。在处理原文隐喻时,除了再现和替换之外,许渊冲还对原文隐喻予以适度强化扩展,使得译文更具文学性和审美性。受不同语境因素的驱动,许渊冲还采用文内补偿和附翻译的方法来调和隐喻系统间的差距,力图最大程度展现与原文吻合统一的认知和审美效果。


紧接着,孙教授详细分析了许渊冲是如何表现并传达毛主席的情感体验,如何描绘他坚定的革命信仰、雄壮的气质和积极的精神,以及毛主席作为一位革命家和政治领袖所具备的崇高品格和对理想与目标的坚定信念。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原诗

译文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We can bring down the moon from the ninth heaven,

Or catch the giant turtles in the sea,

And come back amid triumphant songs in high glee.

Nothing is hard under the sky,

If we but dare to climb up high.

     

      孙教授认为,诗中“月”“鳖”象征“难得之物”,而“揽月”“捉”则意味着完成超乎想象、难以企及之事。这种结构类比或相似性意味着源域和靶域共享某种意象图式。换言之,诗人用高远辽阔的隐喻旨在传递自己强大而坚定的内心信念。孙教授特别指出,革命和斗争是毛诗的重要议题。从译文的角度来看,许渊冲也通过使用自然隐喻映射革命、军队、战士、敌人等内容,保留了意象图式,达到了原诗同样的效果,还原出了诗人渴望突破政治与文化传统,推动社会改革的内心追求;再如在《长征》 的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山”与“河”象征着广袤无垠的地域和遥远空旷的地理景观,也象征着对于前进的挑战和障碍。许渊冲则译之为“Of the trying Long March the Red Army makes light / Thousands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barriers slight.中,难以跨越的河山仅是“轻微的阻碍”(barriers slight,彰显出了诗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整个讲座过程中,孙教授向大家展现了自然隐喻对于构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情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入地揭示了许渊冲在处理原文自然隐喻时所采用的独特技巧与方法。

在对讲座进行总结时,孙教授首先强调了翻译研究过程中理论框架的重要性,并详细解释了扩展概念隐喻理论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包括Kövecses创造性地提出图式层次结构(schematicity hierarchy)以及这一层次结构下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域(domain)、框架(frame)和心理空间(mental space)四个层级。孙教授指出,ECMT不仅具有很强的隐喻分析能力,亦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框架,如考虑到语境(context)的重要性,ECMT又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话语语境(discourse context)概念认知语境(conceptual-cognitive context)和身体语境(bodily context),而每种语境又下辖不同语境因素。孙教授认为,ECMT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深入探究毛泽东诗词中自然隐喻文体提供了镜鉴。在未来学术研究中,ECMT潜力巨大。借助其框架,学界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和理解过程。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可通过研究反过来验证该框架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该框架。

      孙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环环相扣、精彩纷呈,深化了在场师生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实践、与隐喻翻译研究两个方面的认识。


 

/林淑琪

/燕俊昊

/杜磊、高睿、孙毅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