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三十九期暨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顺利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应邀在紫金港校区东5-201带来“英国文学中‘共同体’的跨学科研究——以《贝奥武甫》和《尤利西斯》为例”精彩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沈弘教授主持,张炼老师等校内外四十余位听众参与其中。
李维屏教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外语高教研究》主编,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党工组组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国高校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发表著作、教材和译著30余部,论文近80篇。
讲座以当代跨学科视角对英国文学开山之作《贝奥武甫》和现代主义经典力作《尤利西斯》中的共同体书写进行探析与阐释。讲座伊始,李维屏从共同体的概念入手,梳理出英国文学的共同体表征。他认为,“命运共同体”是历代英国作家文学想象的重要客体,通过对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兰格伦《农夫皮尔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弥尔顿《失乐园》、莎士比亚《李尔王》以及乔伊斯《都柏林人》等作品中共同体的提炼,指出“命运共同体”是英国文学史上繁衍最久、书写最多、内涵最丰富的题材之一。随后,李维屏从三个层面论证了文学中“共同体”跨学科研究的意义。他认为,文学中“共同体”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拓展以往哲学社科界关于“共同体思想”研究的理论范畴,在“小文本”中构建“大文学”话语体系,以洞察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如文学、文化、历史等;其次,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改变以文本审美为宗旨的批评观念,以便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历史上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境遇和命运;再者,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创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国文学的研究范式,建立起外国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融通关系,如文理互涉。
紧接着,李维屏从《贝奥武甫》中“冲突轮回”和“命运危机”两个核心主题展开,对氏族共同体进行了跨学科阐释。他认为氏族共同体主要由血缘、地缘、利益和精神关系构成,“冲突轮回”是氏族共同体的顽瘴痼疾,而“命运危机”是氏族共同体挥之不去的噩梦。通过文本细读以及对主人公与妖魔三次殊死搏斗情节的分析,揭示出外来威胁是导致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主人公贝奥武甫的坎坷命运是“命运危机”主题的核心,其与英雄末路悲剧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伦三岛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王国割据、部落冲突中勇士命运的真实写照。李维屏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视角考察了《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并指出文学作品的跨学科阐释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其性质与特征,也能更加充分地揭示其内涵与美学价值。
最后,李维屏以乔伊斯《尤利西斯》为例,讨论了作品中的共同体书写、都柏林中产阶级共同体的多学科特征及多学科审美:都柏林中产阶级共同体的“道德瘫痪”、精神困惑和无聊人生在跨学科视域下得到了充分反映,具体表现在意识流技巧的跨学科特征和多学科知识和异质材料的组合两个方面,如小说第14章“太阳神的牛”(“Oxen of the Sun”)中的多学科知识和涉及医学、生物学、语言学、神学领域的“异质材料”并非作者随意堆积,而是有机结合,彼此呼应的。他认为,不同知识门类和异质材料组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使整部小说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因此,尽管全书十八章知识门类迥异,语体风格和叙述方式不同,却能自我调节,相互作用,以此实现艺术的统一与和谐。
在问答环节,师生们围绕“共同体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共同体和社会群体的区别”“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共同体观念”“共同体中的个体命运”等问题与李维屏教授进行了深入互动和交流,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讲座持续约两个半小时,在掌声中顺利结束。
文/左珈源 图/林卫健
202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