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4年第7期“领航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美国华盛顿大学荣休教授、《现代语言季刊》(A&HCI)前主编马歇尔·布朗(Marshall Brown)教授以“美国浪漫主义:关键词与主题”(American Romanticism: Key Terms and Topics)为题作精彩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杨革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在讲座中,Brown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重点提及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和1777年《邦联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在美国独立宣言之后颁布的《联邦条例》将州内的每一个人都视为真正的美国公民,从而使“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了更为完整的联盟。之后,Brown教授详述了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他指出,1787年宪法使美国的国家政府结构变得更加统一并具有功能性(functionality),其中蕴含的民主(democracy)元素及平等(equality)理念为后来美国浪漫主义的兴起奠定基础。Brown教授区分了美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在兴起时所处的不同背景,认为英国浪漫主义兴起前,周遭世界已然具有一定广度(breadth)与复杂性(complexity),但当美国人试图环顾四周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未知世界,所以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神秘性感受更加强烈。除此之外,受《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影响,美国浪漫主义诗歌更体现出一种“自由感”(freedom)。
随后,Brown教授分析了布莱恩特(Bryant)的诗歌“Thanatopsis”和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诗歌“The Tables Turned”。布莱恩特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对死亡的思考,他认为自然的声音能够缓解人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华兹华斯的诗歌则符合其一贯的“田园牧歌”风格,诗人通过诗歌语言暗示到,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充满生机的自然界极富价值。Brown教授又解析了布莱恩特于1818年创作的诗歌“To a Waterfowl”。诗人通过观察一只在空中飞翔的孤独的水禽,表达对生命旅程的思考,探索了灵性(spirituality)及宗教意义。
继而,Brown教授又以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和梭罗(Thoreau)的作品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美国浪漫主义的特点。爱伦坡在“The Poetic Principle”中写到,诗歌的真正价值在于启发并升华读者的灵感,而这种启发(excitement)是短暂的,因而诗歌也应当是短暂而强烈的、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触及读者心灵的存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再强烈的情感也会减弱——这是诗歌创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在讲到梭罗的“Walden Lake”时,Brown教授强调,梭罗在“The Pond in Winter”中以湖的深度为象征,探讨人类对无限和未知的渴望;而在“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中,梭罗用铁路的“枕木”为喻体,批评现代社会对商业和技术进步的过度追求,这种生活方式掠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主导权(dominantright)。梭罗对现代化进程和个人自主性问题进行了诸多思考,构成其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人生哲学。
在讨论环节,杨革新教授与Brown教授就英美浪漫主义的异同点展开进一步探讨。杨教授强调,英国浪漫主义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更多思考有关自然的问题;美国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潮,受《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以及清教主义(Puritanism)传统的多重影响,因此更多涉及对宗教、生死等问题的思考。
本次讲座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资助,特此鸣谢。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将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讲坛将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和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开展学术活动。
文/图:张采伊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