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南京林业大学祝一舒副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翻译艺术与求美之道——兼析许渊冲文学翻译‘三美’论”的学术讲座。讲座在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会议室举行,由翻译学研究所冯全功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外院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祝一舒老师追溯了其研究“许渊冲文学翻译”的缘起,感谢学界前辈对其研究的鼓励与指导;同时也为在座师生展示了当下许渊冲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
讲座由“翻译的艺术性”展开。祝一舒老师表示:关于翻译的艺术性首先必须要回答翻译的属性这一基本问题。在很多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看来,翻译艺术的创造性与创作是有区别的。在此,祝一舒老师以刘宓庆、许渊冲二人的观点为例进行说明。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翻译的前提就是以原文为依归。就此而言,刘宓庆区分了创作者的自由与翻译者的限制,创作者面对的是整个世界,而译者则只有方寸之地,那就是原文,翻译者的行动就是对原文的亦步亦趋,即翻译的艺术具有依附性。许渊冲对文学翻译则有另一种观点。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与创作无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文学翻译在此被赋予了创作精神。对于翻译的创造性,许渊冲有明确的表述:文学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图,发挥目的语优势,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但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随后,祝一舒老师进一步阐明: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特别是诗词翻译,要有创造性,要追求翻译的艺术性,即“求美”。许渊冲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科学研究的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的规律,艺术研究的却包括“有之不必然,无之不必不然”的理论。在许渊冲看来,文学翻译不单是译词,还要译意;不但要译意,还要译味。基于此,祝一舒老师为在座师生介绍了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以及“三美”论的基础“三似”论。
接着,祝一舒老师以许渊冲翻译唐诗、毛泽东诗词为例,为在座师生详细说明了许渊冲如何在其翻译实践中运用“三美”理论,即在文学翻译活动中如何体现翻译的创造性。首先是“意美”,对于“意美”,许渊冲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去界定,而是根据具体例子,对比原文与译文,去看原作的美以及如何在译文中传达美、创造美。关于音美,许渊冲有一定的界定,提出: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最后是“形美”,许渊冲从实践的角度展开思考。一是从用词的角度,许渊冲具体提出:译文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短语对短语,也可以传达原文的形美。二是从句长和修辞的角度,他认为: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三是从形式的角度,对不同题材的诗词也应在题材上做到“形似”。
最后,祝一舒老师总结:关于文学翻译中对美的创造,许渊冲所强调的“三美”论,确实如他所言,具有本体论的价值。“美”在许渊冲的“三美”论中具有美的创造的根本指向,这与罗新璋所说的“创造,就是生命”这一论述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翻译艺术重在“美”,根本在于创造“美”。
冯全功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鼓励同学们学习祝一舒老师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做到广泛阅读、自由思考。最后,祝一舒老师与在场师生展开对话与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图:燕俊昊
文:王娅婷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