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第25讲暨“子衿讲座”第65期顺利举行

发布者:朱美洁   发布时间:2024-06-02

531日下午,浙江大学“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第25期暨“子衿讲座”系列第65期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德国国名国号的汉译与中德关系的演变”为主题,主讲人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林纯洁副教授,主持人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强副教授。

在讲座伊始,林老师首先通过一幅欧洲地图清晰明了地向同学们展示了欧洲各国对德国的称呼,并从历史和词源学的角度简要讲述了潜藏在各国对德国的称呼背后的文化意涵,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随后,林老师正式进入主题,对中国对德国的称呼进行了详细的历史考辨:从《元史》中的“捏米思”、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入尔马尼亚”、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职方外纪》中的“亚勒玛尼亚”、德国传教士邓玉函碑文上的“入尔玛泥亚”、传教士汤若望碑文上的“日尔玛你亚”、德国传教士魏继晋碑文上的“热尔玛尼亚”、乾隆年编《华夷译语》中的《额哷马尼雅语》,再到19世纪《海录》中的“双鹰国”、新教传教士郭实猎文章中的“阿里曼”和“日耳曼”,以及林则徐《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寰志略》中对德国称呼的统计,再到葡萄牙传教士玛吉士口中的“亚里曼”、 洪仁玕《资政新篇》中的“日耳曼邦”等等,再到1861年普鲁士致清廷照会中“德意志(即日耳曼)”、1871年清廷回复德国文书中的称呼“德意志国”,《辛丑条约》中的“大德国”,最后到二十世纪初“德意志”和“日耳曼”的并用情况,以及之后伴随着中德关系变化而生成的“大德意志共和国”“大德意志民国”“德意志国”“德意志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各种称谓。

在讲座中,林老师还对法国外交官哥士耆与“德意志”译名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结合史料证据指出,是哥士耆将“Deutsch翻译成“德意志”的。与此同时,林老师也带领同学们探讨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何1871年清廷称呼德国为“德意志国”而非“德意志帝国”?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细致爬梳和对各个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元素的精准剖析,林老师指出,中国对德国国名国号的翻译不仅反映了中德文化交流的加深,也见证了中德关系的演变。

林老师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讲座激起了在座师生的讨论热情。主持人刘永强副教授以及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同学们皆表示受益匪浅。


图文:陈子轩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德国文化研究所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