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4年第11期“领航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EUTOPIA大学联盟学术负责人韩德尚(Seán Hand)教授,以“再现的伦理与美学:扬·卡尔斯基的案例(The Ethics and Aesthetic of Representation: The Case of Jan Karski)”为题作精彩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孙艳萍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讲座围绕二战后法国对战时犹太屠杀的反思展开,探讨文学艺术如何介入并再现这一主题。韩德尚教授认为,当代文学艺术对大屠杀的重现关涉美学和伦理双重问题。他从法国当代导演克劳德·朗滋曼(Claude Lanzmann)和小说家杨尼克·埃内尔(Yannich Haenel)的争论谈起,试图说明双方分歧的盲点所在。朗滋曼以其制作的大屠杀电影《浩劫》(Shoah,1958)闻名,他坚信唯有绝对真实的再现才无愧历史——为此他拒绝使用任何档案图像,而是以电影图像直陈屠杀各方的口述史。埃内尔于2009年出版的小说《杨·卡尔斯基》(Jan Karski)也关涉大屠杀议题,其主人公原型是时任波兰外交官的卡尔斯基。小说前两部分复原了历史,第三部分则完全通过虚构卡氏的内心世界,表达其对西方各国未能阻止纳粹屠犹的愤怒。埃内尔的创作形式引发朗滋曼的不满,朗滋曼认为如此虚构歪曲了卡氏的言论,侵害了他作为事件见证者的尊严。
对此,韩德尚教授认为,虚构介入历史同样具有意义。一方面,埃内尔调用了各种叙事手段,来表征大屠杀的暗恐(uncanny)所在;另一方面,韩德尚教授援引德里达关于“档案热”(archive fever)的说法,试图说明档案本身也是一种调控历史的手段。韩德尚还指出了双方争论中共同的盲点所在,即在大屠杀这一“非人的世界”(non-human world)中,见证的异质性恰恰存在于重构与重生之中。
韩德尚教授精彩的发言收获了在场听众的热烈反响。在讨论阶段,不少学生积极提问,就讲座中衍生的诸如“如何正确看待真相和虚构(小说)之间的关系”等话题进行深度讨论。最后,孙艳萍老师总结到,韩德尚教授一直关注战后法国有关犹太屠杀的叙事问题,早在2015年,他就联合Steven T.Katz共同编辑出版了《战后法国与犹太人:1945-1955》(Post-Holocaust France and Jews, 1945-1955),韩德尚教授的讲座和相关著述无疑进一步促使我们重思审美再现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本次讲座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资助,特此鸣谢。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将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讲坛将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和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开展学术活动。
文、图:诸桥瑞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4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