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4年第12期“领航前沿讲座” 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09-26

2024919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4年第12期 “领航前沿讲座”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学院首席专家、俄罗斯文学研究杂志《文学问题》主编Igor O. Shaytanov教授以“什么是历史诗学?历史诗学中的体裁(What is Historical Poetics? Genre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题作精彩演讲讲座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杨革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在讲座中,Shaytanov教授俄罗斯文学史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韦塞洛夫斯基(Aleksandr Nikolaevich Veselovsky)对于文学史的定义谈起又过渡到历史诗学中的体裁问题。亚历山大将文学史定义为“在哲学、宗教和诗歌的发展中表达出来,并在世界中实现自己的公共思想史”1893年所著《历史诗学导论》中将文学史定义为“以形式诗意地体验和体现的公共思想”Shaytanov教授认为,文学史能让人联想到一片无主之地,无数文化和美学历史学家、博学之士以及普遍思想的寻求者都在这里狩猎,每个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后,Shaytanov教授介绍了亚历山大《历史诗学导论》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关于诗歌的定义“诗歌”是很难定义与翻译的,因为诗是反映单词自身的艺术,诗歌的诞生就是诗意的民族语言的诞生其次是关于诗歌诞生的历史条件诗歌诞生于祭祀,诗歌情感来自于自然,在此基础上新旧诗歌题材开始了融合与分化再次是关于诗歌风格史的演变Shaytanov教授辨析了诗与散文语言的区别,并从历史诗学角度分析了诗歌风格中的心理平行性及其形式。

继而Shaytanov教授谈到诗学体裁的历史,他以保罗·奥本海默(Paul Oppenheimer)的一本文艺复兴十四行诗小选集为例,讲述了现代思维的诞生以及自我、意识和十四行诗的“发明”。十四行诗在欧洲持久流行的原因在于,它是古代之后第一种不被演唱的抒情体裁,它不具有音乐节奏,而是一种内在反映。实际上,十四行诗的发明并没有“创造”自我意识,而是引领了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沉默和冥想文学的时尚,这种时尚一直延续至今。它也导致了一种新的富有想象力的文学的时尚——具体图像将取代寓言拟人化,从而激发出一种与潜意识有更直接和清晰联系的新的象征主义方法。

在讨论环节,在被问到作为一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者,为什么在有多个莎士比亚诗歌俄文译本的前提下,仍然坚持翻译全新版本的十四行诗?时,Shaytanov教授回答到,诗歌译者作为独立个体,对莎士比亚的诗歌拥有个人理解,他想要实现地时通过独特的修正,达到陌生化效果,重新唤起读者对诗歌原始文本中美的感受。最后,杨革新教授谈到,诗歌作为文学艺术语言最高级的表现形式超越了自然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绝对对应关系,因此诗歌总被冠以“不可译”的称号译者的任务并非发掘意义本身,而是自我隐去,保持中性立场,最大程度再现诗歌的多重维度。

本次讲座受“浙江移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资助,特此鸣谢。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将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讲坛将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和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开展学术活动。

文、图:石一楠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4919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