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黄必康教授“知西方莎学之道,走中国莎学之路”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09-29

2024923日晚,作为“莎士比亚、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的一部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四十七期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五201会议室顺利举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黄必康教授应邀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知西方莎学之道,走中国莎学之路”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张炼老师主持,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沈弘教授等校内外二十余名师生参与其中。

黄必康教授讲解中

黄必康教授现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会长(2023–),曾任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2003–2004)、英国杜伦大学国际高级研究员(2017及美国福尔杰莎士比亚研究院客座艺术家研究员(2019)。黄教授的学术贡献显著,其代表作包括《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意象与意识形态》《英语散文史略》等,并有多部译著如《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全译本)》《牡丹亭》(莎剧诗体全译本)等。

讲座主体分为三大板块:莎士比亚与莎学、西方莎学、中国莎学。在步入正题前,黄教授首先反思了智能时代下文化与思想的演变,以此为背景谈到了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莎学研究与莎剧演出。黄教授指出,当前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兴起,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文化传播、生活方式乃至思考方式。黄教授特别强调了在数字化社会中保持个体主体性的必要,并以文学研究为例,说明即便在高度技术化的今天,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仍应得到坚守和传承。

接着,黄教授转入了关于莎士比亚与莎学的探讨。黄教授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从大众文化中来,回到大众中去,既是对1617世纪常识与文化共识的还原,也是英语语言变迁的必然结果。莎士比亚成为一门学问始于确立莎士比亚著者身份的第一对开本First Folio1623。随后,黄教授列举了从17世纪末至今的著名莎评家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理解的变迁,同时说明了莎学、莎评、莎演间的联系与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西方资本与启蒙科学的推动下,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影响不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扩展到了影视剧、音乐剧、文创产品等多个层面,形成了所谓的“莎士比亚文化现象”。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在不断的诠释和重新演绎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讲述完莎士比亚从文学巨匠到文化现象的转变后,黄教授开启了对西方莎学的梳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莎士比亚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各派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征用,偶像化理论的同时再次偶像化莎士比亚。同时,理论派与反理论派间形成某种“论战综合征”polemic syndrome。这一时期,研究焦点逐渐转移到了对理论的应用上,特别是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框架下的莎士比亚研究。新历史主义则试图调和基于理性主义对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基于历史经验和“事实”的阐释。理论的征用不仅导致了对莎士比亚的重塑与误读,也引发了关于如何有效利用理论进行文学分析的讨论。

讲座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当代西方莎学的六大新动向。第一,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化研究话语的持续冲击,西方Anglophone莎学似乎开始逐渐挣脱各种文化理论话语过程中的文本征用,经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的路径又重新回归历史,走上了一条研究所谓“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all ways of life的道路,也就是研究英国乃至欧洲早期现代社会文化的“物质状态”或“物性”materiality的道路。第二,与上述研究意趣相关的对古文书学paleography的兴趣,即回到语言符号的历史形式,追溯其字体演化过程,从而揭示莎士比亚文本与古典文化间的关系。古文书学的研究者认为,对书写形式的模糊细部的研究是对抗占主导地位的宏大叙事研究的有效方法。这种所谓“微历史”micro-historical的研究可以逐渐渗透,乃至一定程度上颠覆宏大理论叙事话语。第三,对于莎士比亚的先驱或同时代诗人戏剧家的研究。大学里的英文系常常把莎士比亚研究视为1617世纪早期现代社会、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先决条件,以此出发加强对莎士比亚同时代戏剧家群体的研究力度。第四,莎士比亚版本校勘持续发展。第五,在全球化态势与当代文化危机的背景中,关注如生态、气候等世界性生存问题,同时注意跨学科、多模态及其转化过程中的莎士比亚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影响等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议题有二:一是非西方的莎士比亚研究,二是西方在政治正确引导中的种族和跨性别问题。第六,莎剧舞台演出的相关研究。

黄必康教授讲解当代西方莎学的新动向

在梳理完西方莎学的新动向后,黄教授将话题转入对中国莎学的几点思考。首先,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是研究者和表演者的出发点。莎剧首先是文字、文本,然后才是戏剧、文学,才是批评、文化、理论。黄教授认为,学生学习莎士比亚应该从细读莎剧文本开始,整本地阅读,然后再谈做研究。其次,应该熟悉西方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历史,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思想主流、文学修辞特征等,加强历史化能力。研究者应对莎剧创作的文化土壤有较为深入的翻耕,追本溯源,发现莎剧的现代性特征。再次,要明确当代文明互鉴的需求,提高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利用莎士比亚现成的世界文化形象,在莎学领域发出中国独特的声音。同时,要明确莎士比亚是经典,更是戏剧。在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的过程中,需要有戏剧意识,了解中西不同的表演体系、中西舞台艺术的审美特点,以便融通莎剧与中国丰富优秀的戏剧艺术传统,书写具有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成果。最后,由于我国莎学研究与爱好者大多是高校或中学的教师,因此还肩负着在学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职责。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师生们围绕莎剧语言、莎剧本土化、文学翻译等议题与黄教授进行了深入互动和交流。沈教授首先以《哈姆雷特》Hamlet1603中的几段对话为例,说明了早期现代英语与现代英语的区别,强调了学习莎剧语言的重要性。郝教授与沈教授谈等到了外国文学文献学在国内的发展前景。郝教授指出,尽管传统上某些研究材料如手稿等在国内难以获得,但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这一障碍得以被部分克服。通过如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EEBOCASHL共建,浙江大学已购)等在线数据库,学术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中国学者拥有了与国际同行建立有意义对话和竞争的机遇。章晶晶同学结合刚刚结束的莎士比亚学生戏剧节,与黄教授交流了关于莎剧改编的有关问题。黄教授谈到,改编涉及他者与文化持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莎士比亚使民族的东西走向世界,树立语言与文化自信。最后,舒好同学提到了17世纪女作家玛格丽特·卡文迪什Margaret Cavendish常被认为是首位为莎士比亚作品写批判性赏析的女性,甚至也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其《社交信件》Sociable Letters, 1664中对莎剧的评论有一定的前瞻性。黄教授认为该切入点具有意义,要以此作文还需顺藤摸瓜、“小题大做”。


郝田虎教授发言中

黄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观点鞭辟入里,紧扣数智时代之脉搏,可谓发人深省,让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此次讲座历时近三小时,在场听众仍感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有益对话。此次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莎士比亚、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也在黄教授的精彩讲座中圆满落幕。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的师生们期待与各位同仁日后再会,共品莎翁之美,共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话语体系。

部分师生合影


/图:舒好,图/ 吴茂、邵慧婷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