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资深教授威廉·贝克(William Baker)应邀做了题为“论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On Shakespeare’s Twelfth Night)的线上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奋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六十余位师生在线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贝克教授介绍了莎士比亚喜剧及其特征,探讨了莎士比亚喜剧与悲剧的界限问题。他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莎士比亚的一系列重要喜剧,包括英国学者弗朗西斯·米尔斯(Francis Meres)1598年讨论的《维洛那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错误的喜剧》(The Comedy of Errors)、《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以及《第一对开本》(First Folio)收录的《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等。他指出,莎士比亚喜剧具备诸多特性:场景层面,多以岛屿或森林为背景,位于英格兰以外地区;情节层面,多为爱情故事,包含女扮男装、性别配对等元素;人物层面,通常有一位“不满者”(malcontent)作陪衬,与其他人物的快乐风趣格格不入;主题层面,大都关涉爱情、身份、性别和社会阶层,底层人物对社会暴政和混乱的映射最为突出;语言风格层面,则是能言巧辩、妙语连珠,夸张技法运用自如。他强调,有两部喜剧超越了“悲喜之界”,暗含一种接近悲剧的潜在悲情,分别是《威尼斯商人》和《第十二夜》,后者即为本次讲座的考察重点。
接着,贝克教授对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展开了细致解读和深入剖析。他解释道,“第十二夜”指的是圣诞节后的第十二个夜晚,亦即主显节的盛宴(the Feast of the Epiphany)。到了莎士比亚的时代,“第十二夜”俨然等同于骚乱(riot)、喧闹(saturnalia)、愚人节(the Feast of Fools),变为伦敦精英法律会馆(Inns of Court)的恣意狂欢,蕴涵对常规秩序习俗之颠覆。紧随其后的另一个标题“随心所欲”(What You Will)同样意味深长:“Will”一词具有“愿望”(wish)和“倾向”(inclination)之意,指向失控身体和非理性欲望,同时邀请观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这部戏剧做出反应。他还对《第十二夜》的创作时间做了考证:中殿律师学院(Middle Temple)一名法学生在1602年2月2日的笔记中就有记载这部戏剧的早期演出,戏剧文本内部的一些典故又源自理查德·哈克卢特(Richard Hakluyt)1599年的《英国主要航海、航行、交通和地理发现》(The Principal Navigations, Voyages, Traffique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English Nation)、罗伯特·琼斯(Robert Jones)1600年的《第一部曲调集》(The First Book of Songs and Airs)、莎士比亚剧团1601年出演的托马斯·德克尔(Thomas Dekker)舞台剧《讽刺诗人》(Satiromastix),种种迹象表明《第十二夜》应该创作于1601年。贝克教授将文本细读与社会历史语境紧密结合,历历可考,凿凿有据,令人信服。
随后,贝克教授又聚焦于一系列重点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解析了这部戏剧。他认为《第十二夜》的开场句甚是精妙:“如果音乐是爱情的食粮,那就继续演奏吧”(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play on)——“If”暗讽奥西诺公爵(Duke Orsino)内心的爱之错觉,奠定全剧猜测或幻想之基调,“music”揭示音乐和歌曲在该剧的核心地位,“food”则展现生计与欲望的重要主题。同时,这句开场白充满矛盾之意,音乐既滋养爱情、又孳生放纵,实则预示着剧情的非理性走向。这种悖论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戏剧表演的真实性与事件的虚构性之间、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生活与艺术之间、清醒与梦境之间、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生与死之间等,呈现了莎剧的“居间性”特征。此外,贝克教授还论析了《第十二夜》中蕴含的其他主题,包括音乐的介入和哲理、性别身份的伪装和困惑、享乐主义和清教主义的价值冲突等。
讲座最后,贝克教授朗诵了《第十二夜》中的经典引文,推荐了延伸阅读书目,并与听众展开踊跃互动。与会成员就《第十二夜》中音乐与爱情主题的关系、“智慧愚者”(wise fool)形象在不同莎剧中的体现、莎士比亚喜剧的界定问题等热烈讨论,听众受益匪浅。最后,高奋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短总结,指出贝克教授全面深入地剖析了莎士比亚喜剧及与之相关的个人经历、社会历史问题,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阅读和理解莎士比亚戏剧并投入今后的学术研究。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威廉·贝克教授是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资深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MRS)国际顾问,国际权威期刊《英语研究年鉴》(The Year’s Work in English Studies)、《乔治·艾略特—乔治·亨利·刘易斯研究》(George Eliot-George Henry Lewes Studies)、《文体》(Style)联合编辑,已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致力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已召开数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举办多次学术讲座。
文/图 张鹏飞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主义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