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子衿讲座”第77期暨“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第27期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朱美洁   发布时间:2024-10-25


1024日下午,浙江大学“子衿讲座”系列第77暨“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第27期讲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经典理论文本的翻译实践与技术反思——以阿多诺文艺理论翻译与阐释为例”为主题,主讲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的王凡柯副教授,主持人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强副教授。

讲座伊始,王凡柯老师首先结合自身关于西方文艺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论中本雅明和阿多诺作品翻译经历,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本雅明与阿多诺文论的成文历史、文体特征、思想内涵以及在中国“理论旅行”中的接受现状和相比较其他文艺理论而言的阐释困境。王老师在讲座开始介绍了她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国社科重大项目“阿多诺文艺美学著作翻译、笺注与研究”,希望通过介绍课题中阿多诺翻译的理论疑难和枢纽性关键词的概念史耙梳,阐明经典理论文本翻译工作的学科重要性,以及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笺注如何在中德现代学术互动的语境中激活传统的注经理论,为学术翻译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提供坚实的基础。

讲座的第一部分为“阿多诺文艺美学经典文本翻译的整体思路”,王老师先是介绍了“阿多诺文艺美学著作翻译、笺注与研究”课题组的整体布局:“一个中心”(《美学理论》)和“三个有机文本群”(《文学笔记》《阿多诺文论选》《美学演讲录(1958/59)》)并对各个文本系统作出了成文史梳理和风格点评。王老师尤为指出,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理论自进入我国学界以来,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哲学研究、文艺理论以及美学领域,它同样延伸到关联当代中国社会语境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但由于阿多诺独特的论说风格和写作形式,加之术语驳杂,使得我国学者在接受和传播的过程中,时常碰到概念不统一甚至不明确的障碍,而文论翻译中的“笺注”以及由此导出的“关键词”研究,无疑能够通过考溯源流、辨析词义,为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理论服务。

      讲座的后两部分为“‘笺注’作为翻译、诠释与研究的枢纽研究”和“阿多诺美学理论译介中的具体案例探讨”。首先,王老师梳理了“笺注”/“评注”在中西视域中的语文学传统和学术背景,对“系统性评注”“对话式评注”等一系列相关评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紧接着,王老师以阿多诺《文学笔记》中的两小段原文为例,与同学们关于“笺注”背后的具体工作(概念简析、语境辨析、义理疏解等)展开探讨,并从实际的翻译经验出发,对学术翻译过程中不同策略的选择和相关理论进行深度的讨论。

最后,王老师与现场师生一起讨论了“笺与注在学术传统中的区别”“语言哲学中的不可言说性与哲学寂静主义”“本雅明文论中‘星丛’(Konstellation的译法”“德语文论的阅读展开方式”等诸多议题。

王老师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讲座激起了在座师生的讨论热情。主持人刘永强副教授以及在场的来自德语系、比较文学系的本科及研究生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同学们皆表示受益匪浅。



图文:陈子轩

德国学研究所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