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4年第15期“领航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11-05

20241031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415“领航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日本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研究院Tsuyoshi Namigata教授继续以“消极感受力”为视角解析日本现代文学。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任洁特聘副研究员主持,外国语学院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Namigata教授回顾了前两次讲座中关于“消极感受力”的阐述以及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对于“消极感受力”的诠释,即一种能够承受不确定性与不完整性的心灵状态。之后,Namigata教授对本次讲座涉及的作家“町田そのこ”进行介绍,分析了该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近期写作兴趣,并引入作品《52ペルツのクジラたち》(52赫兹的鲸)。该作品的主角正如52赫兹的鲸一般,没有同伴能够感受到她的发声。随后,Namigata教授结合小说具体文本和同名改编电影情节,进一步考察了作品与“消极感受力”的关联,并指出近现代日本文学主题的转向,即从近代自我走向现代关怀。日本现代文学尤其重视对人际关系的挖掘和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近年来“本屋賞”(书店奖)的获奖作品无不也表现出这一特征。

Namigata教授的讲解引发热烈讨论。杨子壬同学问到,现代日本文学中的诸多重要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不同表达方式,是否存在显著文化差异。Namigata教授肯定了杨同学的国际视角,并从东西方文化对比出发阐述了二者差异:西方倾向强调个人主义,作品多聚焦个人内心及个体成长;而东方受佛教、儒教影响,文学作品多通过社会关系网来展现问题及解决之道。

梅迪同学表达了自己对“现代日本文学多关注社会边缘群体”这一观点的兴趣,认为这反映了日本社会对这些群体认知态度的转变。Namigata教授也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权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日益普及,社会公众对个体权利和尊严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边缘群体遭遇的不公和歧视表现出更高的敏感度。

解轩同学提出了自己对“消极感受力”这一概念的理解,表达了对其研究应用范式的困惑。Namigata教授认为,“消极感受力”的研究价值并非仅局限于近现代日本文学的文本分析,对于观察具体社会现象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例如,可以探索移民和跨文化工作者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如何调节自身的“消极感受力”,以及这一过程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等,这对移民文学的研究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最后,任洁老师总结到,作为济慈诗论的核心,“消极感受力”建基于其丰厚多姿的诗歌创作实践,倡扬一种有别于运用逻辑推理务求事物本质的诗歌创作主体的介入方式,即主体对客体悬停在“一知半解”的体认状态,与客体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济慈的诗学思想既生发于特定文化传统和时代语境之中,又具有超越其所处时代的现代性光芒。Namigata教授以“消极感受力”为视角,结合日本现代文学三部重要作品,分不同侧面解析了作品中由身份困惑(国家身份困惑、家庭身份困惑、社会身份困惑等)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在多元伦理取向的伦理环境下,“消极感受力”所包含的尊重客体、解放客体、主客合一的意识体现了一种开放的认知方式,内蕴了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或可成为人们面对现代性困惑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次讲座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资助,特此鸣谢。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将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讲坛将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和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开展学术活动。

/图:谢日欣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41031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