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下午,浙江大学“子衿讲座”系列第85期暨“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第31期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吴晓樵教授作题为“看不见的诗学——论冯塔纳的小说《艾菲·布里斯特》”的专题学术报告。吴晓樵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语系主任,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洪堡学者,国家级领军人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涵盖近现代德语文学、中德文学关系等。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Weijie Ring Zhao博士主持。
吴教授首先概述了台奥多尔·冯塔纳的著作《艾菲·布里斯特》(Theodor Fontane: “Effi Briest”)在全球的研究传统与现状,并指出这部小说同时具有经典性和通俗性。冯塔纳研究至今仍是德语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这部小说的译介与改编也说明了其研究价值。接着,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个已被广泛研究的经典文本,是否还具有更多的文学研究潜力与可能?这部著名文本是否还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诗学(Poetik des Unsichtbaren)”的维度?
随后,吴教授首先为大家简要介绍了《艾菲·布里斯特》的主要情节。小说开篇,主人公艾菲(Effi)与母亲一起做针线活,在等待男爵殷士台顿(Baron Geert von Innstetten)的来访。作为艾菲母亲昔日的情人,正处于仕途上升时期的殷士台顿此行的目的是向艾菲求婚。婚后,两人定居于海滨小城凯辛。然而,殷士台顿忙于公务,忽视了艾菲的情感需求,导致她的孤独和无聊。在此期间,艾菲与丈夫的朋友克拉姆巴斯少校(Major Crampas)发生了婚外情。这段关系多年后被殷士台顿发现,导致了婚姻悲剧的发生。
在梳理了主要情节之后,吴教授提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主题:《艾菲·布里斯特》是否仅仅是一部关乎道德和荣誉的婚姻小说?或者它是否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诗学?在小说的表层叙事之下,潜文本隐藏了哪些更深层次的信息?围绕这些问题,吴教授引出了小说的关键概念:“阅读的艺术”(Lesekunst)、“建筑艺术”(Baukunst)等字眼,小说中不仅存在许多阅读场景,人物也在讨论“阅读的艺术”,从而体现出文学的自我指涉。例如,小说中有一处情节,艾菲带着女儿散步,途经一片小树林,她捡起地上散落的栗子,并将它们当作女儿的玩具。吴教授称,这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场景,更是对阅读和评论的隐喻——读者犹如捡拾栗子一样,将散布在小说中的细节拾遗起来,联结成一个完整意义的潜文本,体现出小说的游戏性。关于小说的阅读艺术,作者反复予以了读者提示:艾菲与殷士台顿的意大利新婚之旅,实际上是一段对潜文本进行旁敲侧击的评论之旅;来往的信件,透露的是关于潜文本的信息,是打开看不见的隐藏文本之重要密码,也是等待读者破译的电报。
接下来,吴晓樵教授借助多个文本实例,就“文学的自我指涉”问题展开了讲解与阐释:1)“日晷”(Sonnenuhr)意象:小说中的“日晷”(Sonnenuhr)意象为“看不见的诗学”设置了一个异样的时间维度:日晷在小说的第一章就已出现,而在结尾时,原本日晷所在的地方被一块刻有艾菲·布里斯特名字的墓碑取代。 日晷不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潜文本的存在。2)“埋葬”(begraben)的书写:有关“埋葬”的书写暗示了潜文本的存在:“埋葬”也是贯穿小说的一个重要线索。例如,殷士台顿对《浮士德》中梅菲斯特话语的引用,以及艾菲在路遇葬礼后联想到自己的归宿时所说的“Niemeyer”与nicht mehr(意为“再也不”)的读音相近性。3)名字与象征:在小说中,冯塔纳常常借助姓名、地点,甚至是动物的用词,提醒读者仔细“聆听”文本的声音,洞悉文本中的深层含义。比如“Taube”一词在文本中表示“鸽子”,但却有“聋子”的深意;男主人公的姓氏“Instetten”(殷士台顿)是英语单词“instead”(替代)的变形。通过这些被忽略的文本细节,吴教授指出,隐喻游戏贯穿整部小说,让自我指涉的评论替代了简单的故事叙述。《艾菲·布里斯特》是一部通篇文本都在自我评论、自我指涉的现代小说。对“幽灵般的”“伪装者”的破译成为文本之下的隐性进程,使这部著名婚姻小说成为一部还没有被国际学界充分认识的现代文本。
在讲座后的交流与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涉及到如何发现潜在文本细节的方法论问题、文学意象研究的迷津与解惑,以及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等问题。吴教授强调了文本细读在文学研究中的根基作用,鼓励同学们多“倾听”文本的声音,采用“小切口”的视角,进行“大格局”的多面研究。提及文本当中数字、地名、时间的隐喻时,吴教授指出了《艾菲·布里斯特》内隐的童话结构,说明了小说构造的研究价值。德国学研究所的教师们也与吴教授展开了学术交流。刘永强老师提出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以及言必有据、论亦成理、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科研态度,庄玮老师与吴老师就叙述学进行讨论,Weijie Ring Zhao老师提出中国德语文学研究者的异域眼光(Fremdblick)之宝贵。这场讲座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潜文本和隐匿诗学的浓厚兴趣,对德语文学学术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文/图:闰思琪/孙羽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