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翻译与哲学的当代性”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12-10

2024年12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覃江华受邀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带来了一场题为“翻译与哲学的当代性”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郭国良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的众多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氛围热烈。

一、从文明史演进看当代性

覃江华教授以人类文明史演进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当代性的内涵。他将人类文明与宇宙、地球、人类的诞生进行对比,生动地阐述了人类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短暂。在此基础上,他引用了汤因比在《我的历史观》中的观点,即“所有文明在哲学上为同时代”,并进一步结合汤因比的“哲学等价性”(philosophical equivalence)和“哲学当代性”(philosophical contemporaneity)概念,强调了克服种族、地理、时间狭隘性的重要性,倡导我们要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思想资源,为解决时代之问贡献力量。

二、从现代性悖论看当代性

覃江华教授引用了安托瓦纳•贡巴尼翁在《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中的论述,详细阐述了书中提到的新之迷信、未来教、理论癖、对大众文化的呼唤和否定的激情等五个悖论,并指出这些悖论揭示了现代传统不断背叛自身、背离真正现代性的困境。他进一步引用了许钧教授在该书译后记中提出的两个问题:1)对未来的崇拜是否已经消除?2)我们是否已经根除了对新的迷信?反思其对当下翻译研究(尤其是理论创新热)的启示,引发听众对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提醒大家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应忘记传统的根基。

三、阿甘本:什么是当代性?

覃江华教授从吉奥乔•阿甘本的论文《什么是当代性?》中汲取灵感,深入剖析了当代性的内涵。他解释了“当代性”指的是一种既依附于时代又与其保持距离的关系,并指出当代人是凝视自己时代,能够感知其局限的人。在此基础上,他将译者比作一个不合时宜、格格不入的游荡者,既属于自己的时代又游离于这个时代,既属于自己的文化又与该文化保持距离。他强调,译者需要调动自己敏锐的感官去感知时代,特别是那些无法被感知、注定要错过、被吞噬、被隐没的光芒。译者通过使用前言、后记、注释、按语等副文本,创造出一种差异化效果,打破译文的同质性和透明性,而这正是“间离”的体现。

四、从翻译出发建构当代性

最后,覃江华教授对翻译当代性(translational contemporaneity)这一原创性概念进行了阐发。他从人类史、地球史、宇宙史等维度出发,阐述了人类文明史的短暂与每种文明及其产物的等价性和当代性。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对瞬间的永恒、永恒的瞬间的感知、领会和定格,是不同文化/知识系统间知、情、意传递与转化的符号过程。他强调,真、善、美是翻译的最高价值追求,但这些价值并非绝对,而是与主体、事件和过程息息相关。知、情、意的传递与转化是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统一,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和传受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还以耶稣会士、严复、陈望道和恽代英等译者(群体)的翻译活动为例,对翻译当代性问题进行了剖析。


五、总结

在讲座的总结部分,覃江华教授指出,生活在当代之人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当代人。对当下缺少感知、批判和行动能力的人算不上真正的当代人;译者亦然。他强调,作为当代人的译者不仅要感知当下,领会那注定无法抵达的光芒,还要善于划分和植入时间,有能力改变时间并将其与其他时间联系起来。他呼吁,当代译者应以独特的方式阅读历史,回应现实;当代翻译研究者应克服现代性叙事的局限,认真思考翻译的当代性问题,为翻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图:杨振亿/燕俊昊

编辑:王娅婷

审核:杜磊、高睿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