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至8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和《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第十三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成功举办。会议旨在激发学者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理想信念、生命价值和道德责任,探索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新路径,进一步挖掘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应对时代变革时的巨大潜能。来自英国、德国、奥地利、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孟加拉等国家的数十位外国学者,以及来自国内130余所高校的近300位专家学者亲临线下会场,共襄学术盛宴。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杨革新教授出席大会并发言。
出席大会的重要专家还包括: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约克大学名誉教授德里克·阿特里奇(Derek Attridge),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加林·提哈诺夫(Galin Tihanov)教授,德国科隆大学安德烈亚斯·卡布利茨(Andreas Kablitz)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韩德尚(Seán Hand)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荣休教授弗拉基米尔·比蒂(Vladimir Biti),复旦大学桑德罗·荣格(Sandro Jung)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Youngmin Kim)教授,韩国建国大学申寅燮(Inseop Shin)教授,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玛丽亚·露西亚·T.·雷耶斯 (Maria Luisa T. Reyes)教授,马来亚大学潘碧华(Pik Wah Fan)教授,以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彭青龙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李雪教授。
大会开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黄芙蓉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俭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兼外国语学院院长李雪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英国国家学术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俭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探索人类理想信念、生命价值和道德责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年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主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这对于推动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兼外国语学院院长李雪教授指出,本届大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引领我们直面当下最为深刻且紧迫的挑战之一:深入探寻人工智能的伦理与人文内涵。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她期待与会者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人工智能的合理应用、人文价值的坚守和跨学科资源的整合等诸多时代课题贡献智慧。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在致辞中回溯过往,提及早在2019年便锚定人工智能与文学以及文学理论的关系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年会长期研讨的主题。以年会主题为导向,文学伦理学批评积极探索AI时代文学及文学理论发展新道路,努力促进文学与科学的融合发展。聂珍钊教授着重分析了AI文学及AI文学的情感问题,指出AI正历经从工具到智能化主体的关键转型。AIGC生成作品同样具有文学本质,AI文学同样蕴含情感,其情感是通过文学文本叙述的伦理选择活动表现出来的,而AI文学批评必然走向计算分析批评,转变为利用AI工具进行的智能研究。在谈及文学理论革新时,聂珍钊教授认为重构文学理论主要有三条路径:坚持科学引领;打破旧有理论范式;应用智能工具研究文学。
在主旨发言环节,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约克大学名誉教授Derek Attridge在题为“Androids, Ethics, and the Novel: McEwan’s Machines Like Me and Ishiguro’s Klara and the Sun”的发言中探讨了小说中的机器人与伦理问题。他从列维纳斯和德里达伦理哲学入手,梳理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指出创造类人机器人的可能性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他以麦克尤恩的作品为例,深入剖析了人类与类人机器人相互间的责任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青龙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共同体实践中的伦理向度”的发言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共同体实践中的伦理向度。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科技人文共同体理念与实践应运而生。科技人文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开展活动,避免片面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伤害。人工智能应用衍生出的医学、生态和科技伦理向度是新的研究领域,其在文学艺术表征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人机关系现代伦理的投射。
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Galin Tihanov教授在题为“The Ethics of Vernacularity”的发言中探讨地方性语言的伦理问题。他回顾了但丁、卡瓦菲斯和贡布罗维奇使用方言写作的情况,指出流亡和流散写作有能力使语言远离其作为民族语言的身份;因此,它们为世界文学奠定了基础。流亡写作的主角在某种意义上是语言本身;如果我们不理解语言在跨越政治、文化和语言边界以及跨越自身时所发生的变化,就无法真正理解世界文学的历史。他最后以中国作家茅盾和胡适为例,探讨了语言的地方性与翻译的问题。
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在题为“欧美诗歌中的情感基调与伦理表达”的发言中指出,欧美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展现出多样情感基调,反映出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繁复多变的丰富情感世界,这是读者或诗评家与诗人寻求共鸣的方向。同时,情感与伦理紧密相连,一首诗的多种情感基调组合需借助词语、声音和意象选择及道德观念来创造情绪,此过程也是一种道德感化、进行伦理表达或伦理诉求,甚至是伦理选择的过程。所以抒情诗不仅抒发情感,还是传达伦理冲突与体现伦理诉求的重要媒介。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科隆大学Andreas Kablitz教授在题为“Why Do We Interpret Literary Texts? Hermeneutic Preconditions of an AI Approach to Literature”的发言中探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文学研究的诠释学前提。他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与文学诠释学的交汇点,对人工智能在解读文学文本方面的适用性提出质疑。他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可能彻底改变人文学科中文本分析的方式,但其在解读文学作品方面的作用仍不明确。他讨论了苏珊·桑塔格的《反对诠释》,但也指出仍普遍存在的诠释实践。他认为,文学诠释涉及双重转化,将叙事转化为说明性言语,将个体经验转化为一般概念,这对理解文学文本至关重要。无论人工智能在未来扮演何种角色,文学的诠释性解读始终需要对这些持久的先决条件有所理解。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在题为“AI 时代:文学伦理表达所面临的新挑战”的发言中探讨AI时代文学伦理表达所面临的新挑战。他指出,文本价值的产生将依赖于读者的参与;文本的价值表达将从道理转化为哲理;文学的伦理观念将会在动态的发展中得以实现。
12月7日下午,近300位学者分25个分论坛论坛就相关议题展开学术探讨与交流。分论坛议题主要涵盖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探讨与术语辨析、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的戏剧、科幻文学、族裔文学、儿童文学、空间研究等不同内容。分论坛讨论进行的同时,大会还设置了特别分论坛“克劳德·罗森(Claude Rawson)与文学批评”。本论坛由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主持,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评议。本组聚焦克劳德·罗森教授相关研究,对其相关内容展开探讨。聂珍钊介绍了罗森教授在18世纪英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与中国学术界的深厚联系以及其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其90诞辰之际向其致敬;段波关注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的伦理哲学,探究雪莱、雨果、爱默生等浪漫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与伦理思想方面的特点及意义;何习尧考察了罗森教授对斯威夫特作品中悖论的挖掘,如讽刺与真诚等之间的互动与张力,以及这些悖论的意义;苏晖和边文君探讨了罗森教授对斯威夫特作品反讽手法的研究,包括反讽对文体风格、伦理意义的影响,以及反讽与伦理关系对文学批评构建的启示;尚必武从自身经历与亲身感受出发,讲述了罗森教授的中国情结及其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事业的贡献;王松林以罗森教授的批评理念为参照,对中外文学中的“吃人”书写进行了文化阐释,体现罗森教授文学批评观的启示。杨革新教授回应了聂珍钊教授的发言并谈到,克劳德·罗森教授作为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学会的前任会长,他将捍卫道德和文学批评的伦理规则视为崇高使命,鼓励学界同道积极履行这一使命,为社会道德建设贡献力量。
12月8日全天,共12位国内外专家进行主旨发言,分别是: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韩德尚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维也纳大学荣休教授弗拉基米尔·比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桑德罗·荣格,韩国建国大学申寅燮教授,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潘碧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李雪教授,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玛丽亚·露西亚·T.·雷耶斯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兮颖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金晓玲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瑾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方英、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秀杰副教授担任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南开大学刘英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石平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俊武教授担任评议。
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韩德尚(Seán Hand)教授在题为“The Emergent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发言中探讨了新兴的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他分析了斯蒂格勒、马拉布、许煜和科拉鲁斯等人关于判断向机器人技术的监管、思维的数字化以及疑问处理的技术化进行转变的相关哲学著作,进而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伦理批评的语境和体验带来的问题,这种伦理批评吸收或传递的价值观,以及这种全球性转变所能设想或推动的文化和宇宙技术决策。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王立新在题为“‘过程伦理’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言中指出,根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人类文明进程经历了“原始人”阶段和“现代人”阶段,未来将迎来“科学人”阶段。原始人经自然选择获人的形式,现代人经伦理选择获人的本质,科学人通过科学选择将获得新的形式与本质,“科学人”阶段将是人类文明历史的终点与伦理选择的终点。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为了解未来的“科学人”阶段提供了契机,而“过程伦理”作为一种伦理选择将在现代人向科学人的过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深刻影响科学人本质的获得。
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在题为“人机交互‘授粉’能抵达情感结构吗?”的发言中指出,人类正迈向聂珍钊教授所说的“AI(人工智能)阶段”,图灵所提“AI无法跨越的界线”不断被重划。当前最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架构在文本生成,尤其是小说文本生成方面仍有诸多困难。人机交互“授粉”在攻克此难题中的作用越发关键,其成功取决于 AI研究人员与传统文学工作者的交互作用。此交互在思想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多模态情境生成方面成果显著,但如何让机器精准捕捉优秀小说必备的情感结构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在题为“Revisiting Turing Test: AI Narrative and Ethic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的发言中重新审视图灵测试,探讨当代英国小说中的AI叙事和伦理问题。他聚焦人工智能的三个问题,即“机器能否创造?”“机器能否撒谎?”“机器能否取代人类?”及其伦理影响,深入剖析伊恩·麦克尤恩《像我一样的机器》中的人工智能和伦理问题,以及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中的AI叙事和伦理选择。他指出,这些问题是人类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科学选择,更是伦理选择。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荣休教授弗拉基米尔·比蒂(Vladimir Biti)在题为“Telling the Truth - or Not Quite? Author as a ‘Secondary Witness’”的发言中深入探讨了作者作为“次级见证人”是否讲述真相的相关问题。他指出真相对于维护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然而谁有权力陈述真相却并不确定。苏格拉底的 “自我关怀” 思想引入了个体对公共政治真相进行的伦理抵抗,他借助消除同胞偏见来实现自我净化,且发现其真相需通过研究他人来达成。W.G.塞巴尔德是少数几位重拾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真相进行伦理再审视这一传统的现代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建立一种“共同参与的作者身份”,重新引入了被遗忘的“转述叙事”(hearsay narrative)模式,其执行者既是接收者和讲述者,也是真相传递的对象和主体。这些中间人既不能被无条件地信任,也不能被完全否定,其证词以颠覆性的方式交织在一起。这些“次级见证人”的证词反映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共谋联盟”,每个“次要目击者”所传递的都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真相。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桑德罗·荣格(Sandro Jung)教授在题为“Miss Marple, Ethical Identity, and Moral Inconsistency in Agatha Christie’s Nemesis (1971)”的发言中探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复仇女神》中女性侦探马普尔小姐的伦理身份与道德矛盾。他指出,马普尔小姐将“冷酷无情”定义为自己的伦理身份,她为正义常采用欺骗手段,然而,这种故意不透露真相以追求最终目标——揭露犯罪——的策略在保守的维多利亚伦理体系中却存在争议。荣格教授对此进行的伦理解读凸显了马普尔小姐作为侦探进行身份构建时的困境,她“老猫”的形象与其她为追查犯罪而经常采用有争议的伦理策略的调查方式形成极大反差。
韩国建国大学申寅燮(Inseop Shin)教授在题为“A Certain Woman as a Text for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Education”的发言中以有岛武郎的《某女子》为文本,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文学教育。他指出,有岛武郎的《某女子》为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框架内探讨伦理困境提供了丰富叙事,主人公叶子的身体与情感历程揭示了20世纪初日本社会的期望与个人抱负之间的紧张关系,该小说可作为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共情心和伦理推理能力的重要文本。叶子在父权社会中运用个人的魅力和性征,触及到能动性和抵抗性的相关问题,她的经历体现了文学与伦理之间的深刻关系,对人类复杂的流动性和道德能动性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关于《某个女人》这一作品的教学活动将文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当代问题联系起来,使其成为思考自由、道德和身份的宝贵资源。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潘碧华教授在题为“复仇与弥罪:《大浴女》中姐妹的伦理选择与道德救赎”的发言中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了《大浴女》中女性在时代变革及相应伦理规约下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难题。她回归历史现场,剖析作品中姐妹的伦理选择与道德救赎背后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之间的冲突与抗争,揭示了其成长过程中的教诲价值。她指出,在时代伦理困境下,女性以出轨的方式“自救”,这引发了家庭伦理混乱,进而导致了家庭的伦理悲剧。而作为伦理犯罪的主体,女儿们在成长过程中深受良心谴责,她们尝试以不同方式对儿时的伦理犯罪进行道德救赎,却均未成功,最终以坦诚真相的方式才获得了真正的心灵救赎。此外,她还探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华文文学的研究空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雪教授在以“基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关系的考察——论洛奇小说的伦理建构”为题的发言中立足当下的科技语境,揭示出洛奇在小说中进行伦理建构的演进轨迹:创作初期宗教伦理的启蒙;创作中期对家庭伦理、职业伦理的思考以及对叙事伦理的创新;创作晚期死亡伦理与宗教伦理、家庭伦理关系的回归,以及对三者的思考。她指出,戴维·洛奇在《Thinks...》等作品中以认知科学为背景,前瞻性地探索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复杂关系,引发读者对于科技与人性的深入思考。洛奇作为一名人文学者,用其作品为认识意识的本质贡献了一份独特的力量,并且实现了文学的教诲功能。
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玛丽亚·露西亚·T.·雷耶斯教授(Maria Luisa T. Reyes)教授在题为“Between Technology and Typhoon: The Language”的发言中探讨了在2013年席卷菲律宾东米沙鄢地区超强台风“约兰达”的科技预警中科学语言在沟通中的局限性。科技在追踪超强台风“约兰达”时发挥了作用,人们借助早期预警系统及其他科学设备来减轻台风破坏,但“约兰达”仍给生命和财产造成空前损失。在全球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科技和大数据应用于台风预警以及预警响应之中,然而在菲律宾多语言环境下,即便有科技辅助,向当地社区发出极端洪水来袭警报也很棘手,因为这种声称具有普遍沟通能力的英语科学语言成了台风肆虐语言与科技应用语言间的障碍,如超强台风“约兰达”事件所示,这是一条微妙的边界,区分着生存与毁灭,即便借助翻译领域的人工智能也难以轻易跨越。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Youngmin Kim)教授在题为“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Ethical Responsibility”的发言中探讨了世界文学的数字转型与伦理责任。他从吉尔伯特·西蒙栋的《个体的起源》入手,指出转型的理论基础是转导(transduction)。他认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世界文学已经转型为数字世界文学,一个包含互联网及数字化档案等在内的信息存储库。通过将现有领域与跨学科研究以“融合”的方式相联系,一个全新的世界文学研究环境正在形成。人类需要构建一种“合乎伦理”的方式,实现人文学科/世界文学与技术/数字世界文学的新耦合。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在题为“关于人工智能文学的伦理思考”的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文学可划分为人写机器和机器写人两大类。当前,中外学界关于人工智能写作的研究虽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将其与伦理相关问题相结合展开探究,仍存在较大空间。基于此,她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对人工智能文学的嬗变进行考察与反思,深入剖析人写机器和机器写人两类作品存在的差异,同时对未来人工智能文学的发展路径和前景予以展望。
在闭幕式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Galin Tihanov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韩国外国语大学林大根教授分别致辞。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Galin Tihanov教授首先祝贺大会取得全圆满成功。他诚挚感谢聂珍钊教授发起此次研讨会,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将人工智能引入创意写作以及文化和创造力的其他层面所带来的重大变革。他认为,聂珍钊教授在开幕式上的演讲直击传统文学理论困境,为与会者两日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基调,促使学界重新审视经典文学研究的根基,如真实性、原创性及互文性概念在AI语境下重塑的可能。
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首先对主办方的周到安排和与会学者的热情参与表达由衷感谢。他再次强调本届年会主题,指出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为文学创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从程序化生成的诗歌到机器学习建构的复杂叙事,人工智能已逐步参与到文学语言的创造中,并形成了人与机器共创的全新文化场景。杨教授进一步指出,这种生成性逻辑体现了技术与文学之间的深层次互动,也促使伦理批评突破传统人类主体的局限,将技术的“情感新主体”纳入伦理反思的视野。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提供了探讨和反思技术与人性关系的理论工具,助力学者分析当代社会中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复杂伦理问题。最后,杨教授对本次大会的讨论成果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人工智能与文学批评的结合开辟了崭新路径。同时他表达了对未来学科交融成果的殷切期待,并鼓励与会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考,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价值与人类理想,共同见证文学伦理学批评在科技变革中的创新性应用,为开创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新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韩国外国语大学林大根教授代表下届年会主办方致辞。第14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将于2025年7月24日至26日在韩国(济州岛)举办。他诚邀全球学者共聚济州岛,全面探索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发展新路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注入全新活力。
本届年会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伦理学批评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以及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挖掘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应对时代变革时的巨大潜能,为推动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贡献了新智慧与新方案。第13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承前启后、盛况空前,在参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圆满闭幕。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两份国际期刊和“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为依托,以建设外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秉承社会责任、学术创新、国家意识、一流成果的发展理念,开展世界文学领域跨学科的国际合作和高质量的特色学术研究。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第13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旨在汇聚全球学者,凝集各方智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前沿话题,不仅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而且广泛传播当代中国话语,有效引领当代国际学术话语。
本次论坛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资助,特此鸣谢。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4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