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风采

党群风采

第三十一届DMB(登攀节)| 外国语学院“铸就家国情怀,筑梦世界舞台”系列活动之朋辈领航暨研六支部“研途互助角”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25-05-14


59日下午,由外国语学院研博会主办,研究生第六党支部、外应三班团支部协办的“铸就家国情怀,筑梦世界舞台”系列活动之“朋辈领航——讲好语言研究的中国故事”主题沙龙,在东五教学楼201会议室举行。活动由研究生第六党支部书记周义凯主讲,学院研博会干事刘可怡主持。

数智时代背景之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DeepSeek乃至Manus应运而生、更迭频繁。语言研究早已不仅仅关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属性,而将其视为人机协同、社会治理乃至国家竞争的关键变量。沙龙主讲人周义凯为外国语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计量语言学、数字人文研究,已在国内外核心语言学期刊上发表(录用)论文共7篇,有丰富的中文论文写作及投稿经验。他结合自身的研究和写作经历,围绕语言研究开展的理论价值、落地意义及产出方式分享所思所悟。

周义凯以“今天你向ChatGPT/DS‘老师’提问了吗?”这一日常问答切入,引出语言学界对于语言最关心的问题:人类语言是怎样工作的?很多学者认为,大语言模型是通过神经网络学习语言,该过程与人类学习语言迥然不同;然而,正如去年的诺奖得主Hinton所指出,目前并没有模型来揭示人类语言的工作模式。人类大脑的“黑箱”似乎成了限制语言研究发展的“天花板”。幸运的是,通过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能够从人类产出的真实文本中析出概率性规律,从而倒推语言与认知的工作机制。通过引用齐普夫-阿列克谢耶夫模型所描述的词长概率分布模式,以及Pande等人提出的用扩展正负二项分布描述以词数计算的句长概率分布模式,他发现人类语言的句长概率分布在具有普遍性的基础上,还具有系统性的语际、语体差异,这是人类语言适应不同语言表达环境与目的的体现。有趣的是,大语言模型生成的文体也表现出语体差异,但相较真实文本还有不足。

语言研究不仅仅关注学科意义,还关注社会价值。如果说这些大语言模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那么作为语言学研究者,面临数智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除了加快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探索语言规律,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助力语言数字资源建设。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优质的语言资源?抱着这样的想法,周义凯继续深入地做了一些研究。比如,他尝试从句长层面,量化提取汉语独有的表达特色——“流水句”和对言格。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古汉语基因决定了现代汉语的句子与西方语言大相径庭。《繁花》中金宇澄先生一句可以有四十九逗,且多用四言格,不仅给翻译工作者提出大难题,也让周义凯意识到区别“翻译腔”和“汉语腔”的必要性。由此,他开创性地提出了能够反映汉语“流水句”和对言格特色的指标:二三零句优势值和四字对言格式密度。并通过可行性研究的探索验证了新指标的合理性。

语言研究不仅仅要落地,更要传播。一方面,自定义指标的应用在历史维度上表现出了显著的波峰低谷特征,特别是民国时期。周义凯追本溯源,从历史中寻找解决方案。民国时期正值新文化运动在全国推广,极富影响力的文人如鲁迅、郁达夫都曾提出从古文到白话文过渡过程的不适应,该时期的新白话文作品异彩纷呈。据史溯因、以史证实,这是以汉语为对象的语言实证研究开展的特色,也是向国际语言学界传播的语言中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语言研究的传播还体现在细节上。大至行文结构、逻辑关系、遣词造句,小到标点符号、引用格式等等,都是构成一篇具有影响力的好文章的关键要素。注重细节,才能让研究者的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具影响力。

讲好语言研究的中国故事,除了要阐释好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家国关切的问题,还要在世界舞台上分享中国智慧。本次朋辈领航活动作为第三十一届DMB 节“铸就家国情怀,筑梦世界舞台”板块的重要子活动,与研究生第六党支部品牌活动“研途互助角”形成育人合力,聚焦语言学科特色,通过青年学子间的经验传递搭建学术成长与价值引领的双平台。


图片 | 研究生第六党支部 陈昕

文案 | 研究生第六党支部 陈昕

研究生第六党支部

外应三班团支部

外国语学院研博会

2025513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