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浙大东方论坛”第272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文学研究院院长、德国柏林文学研讨会(LCB)主席尤塔·穆勒-塔姆(Jutta Müller-Tamm)教授,讲座主题是“色彩与形式——作为自然科学家的歌德”。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强教授主持,德意志语言与文学科学院主席、著名作家英戈·舒尔策(Ingo Schulze)先生同行出席。
图:讲座开幕
讲座伊始,穆勒-塔姆教授首先介绍了歌德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紧密关联。大约自1780年起,歌德便通过系统阅读、实地观察与实验研究,深入参与形态学、色彩学、地质学、矿物学及气象学等多学科探索之中。穆勒-塔姆教授指出,歌德本人始终将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视为同一内在冲动的两个方面,科学与文学在他那里通过“想象力”(Einbildungskraft)得以相连。
在讲座第二部分,穆勒-塔姆教授以歌德的《色彩论》(Farbenlehre)为对象,向我们展现了歌德就色彩的本质、色彩的审美效果等多个问题的深刻哲学思考。歌德对色彩的研究源自他在意大利之行(1786-1788年)中形成的动态自然观,即自然是一个以“极性”(Polarität)与“升华”(Steigerung)为原则的有机生命整体。“极性”意味着自然由相互依存的对立力量构成,如光明与黑暗;“升华”则指自然形态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发展过程。歌德《色彩论》分为教学、论战和历史三大部分,其理论核心在于歌德对颜色的划分。首先是“生理颜色”,即那些属于眼睛本身的短暂色彩现象,当眼睛受到一种色彩现象的刺激时,会在视觉中产生彩色的阴影或负后像。歌德的革命性见解在于,他不视其为错觉,而是将其理解为视觉器官主动、有规律的反应,色彩是外部刺激与感官互动产生的“感受”,这一观点为后世感觉生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其次是“物理颜色”,在这里,歌德与牛顿产生了根本分歧。他反对牛顿“白光由多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学说,认为颜色是光明与黑暗在浑浊媒介(如大气)边界上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对物理颜色的不同理解,引发了歌德与牛顿之间的著名论争。歌德批判牛顿所使用的繁复的实验装置是在“拷问”自然,他主张科学应始于人类对作为物质与精神统一体对自然的感性体验,真理直接显现于现象之中,而非隐藏在抽象定律之后。
图:穆勒-塔姆教授讲授歌德的《色彩论》
在讲座第三部分,穆勒-塔姆教授为听众详细阐述了歌德在形态学(Morphologie)领域的研究。她首先以歌德的诗作《植物变形记》(Die Metamorphose der Pflanzen)为切入点,揭示其形态学理念。在自然界纷繁的形态变化背后,存在着统一的规律,蜕变(Metamorphose)与升华(Steigerung)。植物从种子到果实的各个阶段,被理解为同一基本“叶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蜕变”与“升华”。穆勒-塔姆教授指出,歌德进一步将这一有机生长的逻辑延伸至人类情感与社会关系,彰显了他“合乎自然的呈现”的写作理念。紧接着,穆勒-塔姆教授剖析了歌德形态学的方法论基础,即“面相学—形态学方法”(physiognomisch-morphologische Methode)。在歌德看来,自然界中所有的有机形态背后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原型,如前所述的“叶子”便是一个典型例子。穆勒-塔姆教授特意提醒道,歌德的形态学理论不仅单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还作为一种审美—文学性的造型原则为美学与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最后,穆勒-塔姆教授向听众介绍了当前学界对歌德形态学的最新研究。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穆勒-塔姆教授与主持人刘永强教授、德国学研究所赵蔚捷副研究员以及在场其余师生就“色彩学与形态学之间的关联”“歌德《色彩论》的接受史”“歌德对科学实验的看法”“歌德色彩理论对艺术学的影响”“歌德的‘极性’概念的思想来源”等数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图:主持人刘永强教授现场进行翻译与阐述
图:德国学研究所赵蔚捷副研究员现场提问
本场讲座立足学术前沿,立意深远、内容详实,现场交流气氛空前热烈。作为“浙大东方论坛”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本次讲座充分彰显了论坛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开放、前沿、交叉、综合”的宗旨,延续了其作为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最高讲坛的学术追求。在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的共同推动下,本次活动不仅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更进一步夯实了中德人文交流的桥梁。
图:刘永强教授进行开场致辞与主持
文:陈子轩
图:褚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