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程今启,师生同心共绘美好蓝图;指引方向,智慧之光点亮前行梦想。9月26日下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2025级迎新大会暨开学第一课在蒙民伟楼225报告厅举行。外国语学院院长屈文生,党委书记罗泳江,副院长闵尚超、袁淼叙出席,学院各学科、专业负责人,班主任、德育导师代表,相关科室负责人以及2025级全体新生参加。大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留岚兰主持。
罗泳江首先代表学院对全体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学院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在近百年的岁月沉淀中凝练出深厚学术传统与鲜明办学特色。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时代呼唤着广大外语学子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澎湃新生力量。对此,罗泳江向大家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做“通中外、善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夯实语言基础,融合跨文化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懂语言、会技术、有思想”的排头兵;二是做“勇创新、敢担当”的时代先锋,心怀家国,传承文化,积极参与新文科建设,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三是做“促对话、共发展”的全球伙伴,以语言为桥梁,推动文明对话,创新中国故事的传播方式,并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发声。最后,他勉励全体新生秉持“文以载道,语通天下”的信念,在外院沃土上成长为兼具中国心与世界眼的时代新人,不负祖国与人民的重托。
屈文生以“构建生生不息的‘浙大外语人’共同体”为主题向全体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他首先从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精神内涵切入,阐释“求是启真”的学术理念与“谦逊包容”的治学态度,强调外语人应具备“道器合一、体用不二”的综合素养,既要夯实语言基础,也要肩负文化传播的使命。随后,他系统介绍了学院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路径,重点列举“英语+法学”“德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法语+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双学位项目及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展现学院跨学科融合的育人特色。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高水平复合型外语人才仍为国家战略所急需,因此,他鼓励新生超越工具性认知,建立学术身份认同,筑牢共同体意识,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需求。最后,他寄语2025级新生要以天下为己任,以青春为序章,做文质彬彬、初心澄澈的追光者、笃行者,成为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与独立精神的浙大外语人。
教师代表李媛以“于桥畔启航,赴π之无限”为题发言,阐释新时代外语人的使命与价值。她指出,外语学习远非掌握工具,而是通向文明互鉴的桥梁。她寄语新生成为三类“筑桥者”:一是做连接中外的“连心桥”,扎根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做融合学科的“破壁桥”,善用AI等技术,勇于跨界成为复合型人才;三是做促进理解的“共情桥”,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实现深度交流。她以“PIE”概括成长路径,即保持激情、坚持不懈、追求卓越。李媛勉励新生如圆周率π般探索无限可能,以语言为舟,成为肩负时代使命的沟通桥梁。
本科新生代表尹思懿分享了对语言学习与时代使命的理解。她以“久久为功、知行合一、胸怀家国”与同学们共勉,强调外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明纽带。她鼓励大家在浙大外院不断拓展语言的边界,夯实专业根基,勇担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青春篇章。研究生新生代表王晓宇分享了他从本科到“2+2”辅导员,再回母院读研的经历。结合在工程师学院担任辅导员的实践,他生动阐述了外语人在跨学科交流与国家形象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鼓励新生勇敢面对挑战,珍惜在外院大家庭的成长机会。
新生代表以一首《你好,外院人》双语朗诵,展现了外院学子卓越的语言功底与开阔的文化视野。同学们精神昂扬、声情并茂,通过流畅的语际转换与富有感染力的声调处理,体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融通中西的文化自信。节目内容立足学院传统、呼应时代主题、融合中西文化元素,抒发了新一代外语人强烈的归属感和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念,现场气氛温馨热烈。
班主任与德育导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思想引领、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生活关怀等方面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会上,屈文生为2025级新生班主任及德育导师颁发聘书。仪式象征着育人薪火的传递,相信在班主任和德育导师的悉心引领下,外院学子定能砥砺前行,书写兼具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的青春篇章。
最后,全体师生齐声唱响浙江大学校歌,悠扬的旋律在启真湖畔回荡,为2025级迎新大会暨开学第一课画上圆满句号。在此,我们衷心希望新同学们以语言为舟、以求是为帆,在贯通中西的学术沃土上勤耕不辍,用专业素养展现浙大外语人的独特魅力,真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