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深化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升复合型法律人才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专业素养与国际竞争力,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涉外法治(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系列讲座“数字时代的法律翻译”于10月24日下午在外国语学院东五102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国际法律翻译研究专家、华沙大学Łucja Biel教授担任主讲人,为英文系本科生及对法律翻译感兴趣的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前沿性、实用性与国际视野的精彩报告。讲座特邀著名法律翻译、翻译史研究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屈文生教授作为评议人,百人计划研究员宣奔昂主持活动。
在讲座中,Biel教授围绕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对法律翻译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她在以英语和波兰语的专业术语研究对比中指出:“在跨境法律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法律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法律体系、文化语境与技术工具的深度,要求法律翻译者具备多系统视野与技术敏感度。”
Biel教授提到,法律翻译是翻译行业的一个高端细分市场,需要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与技术翻译的术语精确度相结合,这也意味着法律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信息传递风险管理。同时Biel教授结合其在法律翻译项目中的丰富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法律术语的精确性、法律文本的效力性以及机器辅助翻译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她特别强调,在自动化工具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法律翻译者的专业战略能力与工具胜任力已从重点转变为了焦点。
屈文生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议,并与Biel教授就法律翻译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共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根据自己在法律史翻译领域的研究,屈教授提出,法律翻译需要结合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来进行。同时,屈教授还围绕如何解决欧盟国家间在法律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因国家、语言等因素造成的统一性问题,与Biel教授进行了探讨。
讲座还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师生们就法律翻译的准确性与等效性抉择、国际法律沟通中的程序性难题、人工智能时代法律翻译面临的挑战等问题与Biel教授展开深入交流。Biel教授耐心解答问题,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同时坚守法律翻译的严谨性与专业性,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时代。
整场讲座内容详实、案例生动,现场互动热烈,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加深了他们对法律翻译的理解,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参加讲座的学生提到:“Łucja Biel教授的分享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国际视野,也为我们自身构建‘法律+语言+技术’胜任力提供了宝贵启示。”
本次专题讲座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与方向的引领。其深远意义在于,为身处技术变革浪潮中的法律与语言学习者点亮一盏兼具理性与使命的明灯,为浙江大学涉外法治双学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动能。

文字/图片 周浩凯
审核 宣奔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