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经典、解释与翻译:学术翻译的召唤”学术讲座 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5-11-04

2025年10月29日下午,深圳大学李小均教授应邀莅临浙大中华译学馆,为外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经典、解释与翻译:学术翻译的召唤”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郭国良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李小均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经典永流传,但经典离不开翻译与阐释。”他引用乔治·斯坦纳关于“经典翻译的困难性”的观点,指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内在的“经典性”;而这种经典性往往与内涵的“困难性”相关。正是这种特质,使得经典在跨越语言、文化和时代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翻译才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深度的阐释与意义的再生。

李小均教授又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展开了精妙的分析。他指出,“山东”一词在诗中并非指今天的山东省,在历史上至少有崤山、华山乃至太行山以东三种指涉。在王维所处的唐代语境中,“山东兄弟”特指华山以东地区,与李世民争夺皇位时所倚重的“山东豪杰”如秦琼、程咬金等地域群体密切相关。倘若在翻译中不加阐释,直接翻译,那么原诗深厚的历史地理内涵与情感张力将损失殆尽。同样,诗中的“茱萸”等意象,也绝非简单对应某种植物便可了事。这个案例生动地揭示了:学术翻译的“忠实”,首先建立在对原文背后深厚的文化、历史与知识谱系的精准理解与恰当阐释之上。

结合自身的求学与翻译经历,李小均教授强调,学术翻译绝非译者的一人“单兵作战”。从本科华东师范大学到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一路走来,师长们的悉心指导让他深刻认识到,这实则是一项需要代际传承、紧密协作的集体事业。他特别分享了几位对他影响至深的师长。特别是在硕士期间与廖七一教授的翻译合作令他印象深刻。当时他们共同翻译《在美国》这部作品。廖教授翻译前60%,他作为学生完成后40%,并互相批改。当他因为敬畏未敢改动老师的译文时,换来的却是廖教授严厉的批评:“你没有尽力。”这段修改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学术翻译的最后一步,乃至为关键的“修订功夫”,往往决定了译作的最终品质。

进入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在谢天振教授的引导下,他深入翻译理论,了解到傅雷翻译《高老头》时反复修改的故事,进一步坚定了对翻译“遗憾艺术”属性的认知。毕业后,他更与刘小枫、魏东、季进、杨全强、刘琼、方雨辰等一批优秀的学者与出版人合作,成为“经典与解释”、“文学纪念碑”、“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等重大译学工程中的一环。他强调,在这个链条中,译者虽是重要一环,但选题策划人、丛书主编的眼光与魄力更为关键,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

为了将个人体验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李小均教授系统梳理了百余年来中国学术翻译的宏大叙事。他首先提到了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自1905年严复译《天演论》始至2025年出版千余种,这套丛书践行着“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在于开放和包容,想看得更远,就得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理念。他同时也引用了布鲁姆在《巨人与侏儒》中的警示,提醒大家“巨人不会轻易让我们爬到肩上”,这意味着学术翻译并非轻松的站队,而是需要与经典进行艰苦对话、并学习历代与之对话者智慧的过程。

随后,他回顾了新中国的翻译布局:从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到1958年中宣部组织编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这三套里程碑式的丛书,确立了“一流原著、一流译本、一流译者”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改革开放后,翻译事业重启,《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网格本”)与“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相继问世。同时,以金观涛、甘阳、刘小枫等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自主发起了《走向未来丛书》与“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填补了官方翻译规划之外的空白,引介了大量西方现代学术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进入21世纪,学术翻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刘小枫与甘阳主编的“经典与解释丛书”已出版700余种,深耕古典学与政治哲学;刘东主编的“人文与社会译丛”引介了伯林、阿伦特等大家的作品;张一兵与周宪主编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则聚焦前沿理论。此外,魏东的“文学纪念碑”、季进的“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杨全强的“新行思”、方雨辰的“雅众”等出版品牌,以及众多学者主持的专题译丛,共同构成了当下学术翻译生机勃勃的生态。李教授指出,这一演变轨迹,体现了学术翻译从“国家主导”的大团队作战,到“学者与出版社合力”,再到如今“个人或小团体主导的精锐部队”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在讲座的尾声,李小均教授回归到译者本体,探讨了翻译的本质与译者的成长。他坦言,学术翻译是值得从事的“遗憾的艺术”,永远无法臻于完美。最后,李教授以华兹华斯的诗句为喻,发出强有力的召唤:一个译者的成熟,必然要经历无数的尝试、疲惫甚至懈怠,但这些都将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构成一个“无愧”的、平静而丰盈的学术人生。 他鼓励在座的青年学子,不要畏惧困难与不完美,主动寻找并融入学术翻译的共同体,成为这项伟大事业中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一环,共同肩负起让经典在解释与翻译中永续流传的文化使命。

在讲座中,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丰富的译介经验与真挚的情感分享,引领在场听众穿越于经典、解释与翻译的三维空间,共同探讨了学术翻译的使命、困境与未来。整场讲座历时两小时,内容横跨中西、纵论古今,为听众深刻理解了学术翻译的使命、传承与实践路径提供了宝贵视角。讲座在与会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图:刘彦君/彭逸如

审核:杜磊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