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4日上午,北京科技大学赵秋荣教授应邀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修改研究——从专家修改到机器修改的启发”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冯全功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百余名师生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讲座伊始,赵教授简要回顾了该讲题的缘起,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翻译学研究的范式,尤其为翻译修改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她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推动了翻译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和解读视角。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赵教授以学术研究方法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青年学者和学生在选题上的两种思路:其一,从前人研究的“未解之问”入手,针对文献中尚待深入的议题开展“接着说”式延展性研究;其二,开展复制研究(replication study)。她特别指出,复制研究并非机械重复,而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增加新的语料、新的研究场景、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等来验证或拓展既有发现。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赵教授还特地推荐了国际上关于研究方法的几本核心著作,并指出三角验证方法对翻译研究的可靠性与解释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在第二部分中,赵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积累,分享了自己翻译修改研究选题的由来。她介绍了自己在王克非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研究,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她在博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将语料范围从1919—1949年拓展至1919—2019年,构建了跨越百年的历时复合语料库。在博士论文研究期间,受到巴金自改《家》和徐霞村自改《鲁滨孙漂流记》的启发,她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翻译修改研究思路,并总结出选题实践中的原则,如“选题可拓(展)、语料可得、方法可行”。
随后,赵教授详细介绍了近年完成的多项关于翻译家修改研究的成果:从单个翻译家的修改、到多个翻译家修改、从英译汉翻译家自我修改到汉译英翻译家自我修改的多项实证研究,她通过翔实的案例,展示了语料库的方法在翻译修改研究中的广泛适用性。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赵秋荣教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修改研究”新趋势。她提出,人工智能可在译本生成、语料加工、标注、译本修改以及翻译质量评估等多个环节中,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语料和研究话题。在修改上,既可以对比专家修改和大语言模型修改的幅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对比学生译文与使用大语言模型等交互式修改后译本语言特征、翻译质量等的差异,以及使用大语言模型作为辅助工具,对学生译作进行评估等,帮助教师发现翻译学习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从而实现翻译研究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讲座最后,赵教授向与会师生推荐了多部可供深入学习的书籍,涵盖翻译修改研究、语料库方法论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翻译教育中的应用等领域。她鼓励青年教师与学生持续关注前沿问题,敢于在“传统主题+新技术”的交叉地带开展探索性研究,以创新视角推动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不仅系统梳理了翻译修改研究的理论脉络与方法进展,也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学术选题与研究路径提供了启发与借鉴,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研究的广阔前景。讲座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成天一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翻译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