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胡美馨教授应邀莅临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外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理雅各《春秋》英译注疏对‘不书’的阐释”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郭国良教授主持,现场多位老师同学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胡美馨教授首先阐述了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核心问题。她指出,在全球化面临话语体系单一性困境的今天,中国儒学经典作为不同于西方理性话语的重要资源,其外译与阐释对于促进文明互鉴、丰富全球话语多样性具有深远意义。其中,《春秋》及其注疏所建构的“天下大义”及其“一字褒贬”的话语范式,值得深入探究。胡教授认为,孔子作《春秋》,其核心在于“拨乱世,反之正”,旨在为一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天下秩序提供思想资源;其由“家”至“天下”的双向伦理与政治秩序构想,为当今全球治理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随后,胡教授介绍了19世纪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里程碑式的翻译工程《中国经典》之第五卷《春秋》:理雅各的《春秋》英译包含了经文与《左传》的全译文,并通过长达147页的绪论与863页的巨幅注释,构建了“经文辩读”式的跨文化注疏。胡教授强调,理雅各虽然在绪论中指出《春秋》大义很难加以跨文化阐释,但“大义”是理解《春秋》的关键,《春秋》也因此对中国传统史学、中国社会治理与民族品格产生了重要的陶铸作用。
讲座的核心部分,胡美馨教授通过四个“不书”案例,生动揭示了理雅各如何在其注疏中传递《春秋》笔法的精微之处,并展现其自身的诠释立场。
从具体案例出发,“不书公即位”针对《春秋》开篇“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未书“公即位”这一异例,理雅各在注释中不仅指出其“不完整”,更引述《穀梁传》等注疏,深入剖析了隐公摄政、桓公争位的历史背景。胡教授指出,理雅各的译注成功传递了《春秋》借此“不书”褒扬隐公让国之义、批判桓公弑兄之乱的双重意图,再现了《春秋》对维护家国礼序的坚守。
“不书弑君者名”以“卫人杀州吁于濮”为例,孔子不书具体卫国人名,且以“杀”代“弑”,表明对州吁弑兄篡位行为的深刻批判。胡教授分析道,理雅各在引述相关注疏的基础上,部分认同此措辞体现了“卫人之公意”,但同时又不完全认同经文的简略,呈现了相关背景叙事,显示出其作为译者力求客观全面的史学书写倾向。
最后,对于“不书国君丧礼”中楚国君主丧礼的“不书”,理雅各表现出更为鲜明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为表达政治批判而省略重要史实的笔法,有违历史书写的客观性。胡教授由此指出,理雅各的诠释不可避免地受到19世纪欧洲史学追求逻辑、因果与完整叙事的话语范式影响,体现出历史书写与阐释都无法脱离其时代的话语背景。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层层剖析,胡美馨教授总结道,理雅各的《春秋》译注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张力:他一方面通过精细的考据与引证,最大限度地传递了中国传统《春秋》学对“不书”背后的“微言大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他又常以西方史学标准审视并质疑这种书写方式的“客观性”。这种张力恰恰说明,学术翻译绝非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译者在其自身知识体系与文化传统中,与源文本进行的深度对话与意义阐释。

在讲座尾声,胡教授寄语在座师生,中国经典的外译与研究,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精湛的语言能力,更需深入理解经典自身的话语体系与意义建构方式。她鼓励外语学科的青年学子主动弥补在中国传统经学、历史与哲学知识上的缺失,积极寻求跨学科协同,从而更好地肩负起让中国经典思想在跨文化阐释中焕发新生、参与全球对话的文化使命。
整场讲座历时约两小时,胡美馨教授学养深厚、例证详实、逻辑缜密,语言生动有力,针对大家的疑问也给予积极回应、共同探讨,引领听众进行了一场穿越中西、融汇古今的思想之旅,为深刻理解中国经典外译的复杂性、学术翻译的使命与策略提供了宝贵视角。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图:郭睿天/王雯雯
审核:杜磊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