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专业介绍

部门、专业介绍

德语专业介绍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13-09-19

德语专业创办于1969年,系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单位。本专业依托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和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办学,招收4年制本科生,2001年起招收德国语言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2年起招收德国语言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有德语文学和文学理论、德语应用语言学、中德跨文化交际、德语国家思想、文化、教育及欧盟发展趋向、德国经济概况等。在瑞士文学、中德跨文化交际、德语应用语言学和德国情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

该专业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高校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国际双学位)、博士研究生并培训教师,联授课程、实施国际合作办学。

  

专业特色

国际化、创新型德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注重训练学生的德语交际基本技能,注重人才培养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相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学科交叉特色,侧重培养熟谙德语国家国情、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掌握经济管理等其它专业基础知识、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于2008年和2012年两次荣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互授”、“联授”的国际化办学模式

    每年均有5-7名德国短期教授参与本科生的培养,有3-5名中国教授到德国著名高校讲学,实现了课程的“互授”和“联授”。目前,德语专业几乎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均能获得出国学习机会,部分德国学校还提供奖学金资助。2010年9月,本专业还启动了与柏林工业大学的国际硕士双学位项目,得到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奖学金资助。



交叉、复合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1. 特色:基础宽厚、多元交叉、能力导向

              2. 专业核心课程:经济德语(省级精品课程)、科学研究方法导论、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中德与中欧关系史、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经济学概论、德语应用语言学、日尔曼语言学导论、德语文学理论、传媒学、文本阐释学

   研究型课程:科学研究方法导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文本阐释学

自学型课程: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

讨论型课程:媒体学、企业跨文化交际冲突案例分析、德语应用语言学

 

    完善、健全的学科课外支撑体系

  包括学科竞赛机制、科研训练计划和专业实习基地。在2010年第四届、2011年第五届和2013年第六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辩论比赛中,我专业学生分别取得了第二名、第三名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学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吸收本科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除了与企业、国外大学合作共建德语专业学生实习基地以外,还充分利用学校在国际化工作中的丰富资源,积极参与建设“浙江大学学生外事实习培训基地”和“中国学助教助管培训基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外事管理和外事交往的课外实践机会。

  

  

  

  

办学水平

本专业拥有优化的师资梯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派驻的长期专家一名和短期专家数名,教师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所有教师均有在德国留学和进修的经历。在教学上,本专业不仅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养成。整体办学思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宽视野、能力强并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才。多年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化办学模式走在浙江大学的前列:2008年9月浙江大学学报头版头条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范围宽泛,就业状况良好,可以从业于外事、国际文化交流、外贸、合资企业、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领域,也可以报考本专业或其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本专业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更多的毕业生成为世界、中国500强企业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还有些毕业生在科研、教学等战线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2012年毕业生的国内外深造率为67%,其中75%的学生是跨学科读研,国内全部在985高校,国外则为德、英、加和美国等一流院校;就业学生33%,其中世界500强、重要国企民企和世界顶尖会计师事务所占就业人数的32%。

  

学生去向(节选)

   就业:2007届张如峰任上海大众华东销售服务中心售后经理,2009届田丽菲就职一汽大众公司,2006届徐蕾、2008届陈净秋就职西门子公司,2007届陈璇就职德国默克集团总部,2010届孙皖、2012届张毅任职于中石化集团,2012届冯晨旭、2013届李思甜、牛劭坤任职于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2010届朱伊婧任中兴通讯全球金融业务中心西欧片区国家融资经理,2006届林胜克任职中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2010届武诗韵任就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6届章小可就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届尤岚岚任教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钱春春任教同济大学,2009届庄利任教上海理工大学。

国内外深造:2009届岑梦天,2011届南楠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2010届杨澄在德国洪堡大学攻读德语语言文学硕士,2011届钱怡佼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攻读文化学硕士,2011届胡欣容在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攻读国际政治硕士,2011届王冠在瑞士圣加伦商学院攻读金融学硕士,2012届陈昳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2013届张潇文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金融学硕士,2012届周金晶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3届乔雅虹在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攻读会计学硕士,2011届周辰盈保送复旦大学管理专业研究生,2011届沈忱保送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2011届韩一凡保送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2011届王鸷嘉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史硕士。

  

校友如是说

    全球视野,文化智力为我开启了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大门

            张如锋 03级  上海大众华东销售服务中心售后经理

张如锋(浙江大学德语专业07届本科毕业生,曾任职500强企业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产品经理,现500强企业)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一直秉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开拓创新的理念和能力、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出色的语言能力以及独立面对困难与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样的培养模式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四年的学习,我逐渐培养了国际开放意识,学会时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理念。

德国学研究所除了狠抓课时内的教学活动外,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文化素养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尽早体验社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的东西,从而缩小学校、企业、社会对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差距。本科期间德国学研究所开设了经济德语课程、组织了学生多次参观杭州的德国跨国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这些经历对于我现今的工作影响颇深,让我对世界性企业、特别是德国公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国际一流企业的管理及运作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单位也都是世界500强的企业。在德国学研究所的学习经历给了我自信及方法,让我在跨国企业能够从容地处理我的工作,快速地掌握企业文化,更好地与各地人才交流,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张如锋个人照片)

     

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我在完全陌生的领域也能快速入门

                          徐蕾  02级   德国西门子公司

徐蕾(浙江大学德语专业06届本科毕业生,曾于05年在读期间赴德国国会实习,毕业后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传媒学硕士,现在德国波恩就职500强西门子公司担任工业部软件系统管理师)

    我于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四年令我受益良多,更指引了我的人生轨迹。

    在本科学习阶段,我们的专业一直强调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开阔眼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知识的更新和环境的变化。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鼓励,使我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德国留学阶段,我攻读了传媒学硕士学位,其间在德国奔驰公司完成了实习,2010年毕业后到德国西门子公司从事工业软件本土化工作。无论是新专业,还是新行业,甚至完全陌生的领域,我都能够很快入门,掌握方法,理解原理,这都得益于在本科阶段所培养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当时德语专业组织的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是我大学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讲座,或者授课,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当时还在寻找人生方向的我,带来用不同眼光和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意识和宽容的精神。通过和德国国会议员在关于中德法律比较的讲座上的互动,2005年夏天我获得了去德国国会实习的机会。那是德国政治风云际会的一年,也是我人生浓墨重彩的一年。(徐蕾个人照片)

德语和德国- 一本厚厚的书

 陈昳舟 08级    美国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生

陈昳舟(浙江大学德语专业12届本科毕业生,现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

在这里我学习德语,同时也学习由这种语言所衍生出的文化,由这种文化所衍生出的德国社会,德国政治,德国历史。在这里我有机会赴德国大学学习,亲身感受“德国”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在浙大与来自德国的老师学生面对面交流。在这里我可以通过授课式的学习,从在各个领域具有深入研究的老师那里获得知识,也可以通过自主研讨式的学习,自己寻找答案,获取信息。

一种语言只是一张薄薄的纸,而在这里我得到了厚厚的一本书。(陈昳舟个人照片)

  

留学海外

武诗韵(浙江大学德语专业11届本科毕业生,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我大学期间在柏林工业大学交流半年,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我在现在的工作中最需要的。国际台除了有中国同事还有很多外籍员工,其中一些与我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对异文化的理解是快乐交谈的基础,而不理解的部分则提供了探讨的可能并加深了各自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此外,我在留学海外期间不仅修读了和德语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还修完了“设计与建造结构”等20多学分的设计理论和实践课程。去年年底我获得了台里西欧拉美地区传播中心网页设计大赛一等奖,这不能不归功于在国外跨学科学习的经历。(个人照片)

赵静(浙江大学德语专业11届本科毕业生,论文入选2011年浙大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浙大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跨文化项目组成员,现为浙江大学德语专业研究生)

通常德语专业的同学本科期间都有机会到德国交流学习半年,我当时选择了柏林洪堡大学。德国所的老师们积极鼓励我们出国交流时带着科研课题出去,以便于合理地规划自己半年的交流生活,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大部分德文资料都是在柏林交流学习时,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与洪堡大学教授交流、向当地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采访积累获得的,这样的经历让我在国外交流的半年里不仅仅提高了语言沟通能力,也学会了如何独立地科学地进行一项研究。(个人照片)

倪镘鈺(浙江大学德语专业12届本科毕业生,现在德国曼海姆大学攻读企业管理硕士)

在学期间,我曾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而出于对德国文化和学习氛围的喜爱,我利用一年后的暑期又赴德国基尔大学参加国际夏令营。这些经历让我开拓了眼界,锻炼了意志,更让我在欧洲的多元中感受到文化的碰撞。(个人照片)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