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外语学院2008年党政工作总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11-03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文件

 

外语20093

——————————————————————————————

 

外语学院2008年党政工作总结

 

2008年是外语学院建院80周年,是实施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创新的工作主线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我校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和根本任务,结合学院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管理、狠抓质量、突出特色,为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将学院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1、多种形式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

学院按照学校党委的有关部署,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同时结合学院实际,采取讲座、参观、讨论、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党员以学习十七大精神为重点,进一步深入学习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浙江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等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与时俱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

在校党委和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院于20083月下旬开始在全体师生党员中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9个多月来,学院通过严密组织、责任到人,全面发动、层层动员,联系实际、加强学习,结合“五情”、注重实践,行政支持、舆论推动等各种努力,召开各个层面工作、学习会议近50次,向学校报送宣传信息100余篇,编写工作简报59期,顺利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三个阶段的各项预定任务,使学院领导班子系统地梳理了学院10年来的发展历程,坚定了学院的发展方向,也使师生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为深入,能够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指导并解决学院及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试点工作期间,学院针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八大措施予以解决和完善。学院试点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下一阶段,学院将按照学校党委部署,继续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二、完善培养模式,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

“外语+X”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运行二年多,针对二年中出现的问题,学院在本年度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外语学院2007级本科生主修专业确认办法》,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宽、专、交”的要求下处理好“外语”与“X”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使学生尽早进入角色,学院重视从低年级开始的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在新生刚进入预科学习时,就开始着手做好学生的学业、就业和未来规划问题的指导。为此,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就业情况分析指导工作,形成外语学院精英型人才导向教育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新生入学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开始思考个人规划;进一步强化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就业指导的责任要求;并加强了学院学业咨询中心的建设,切实让该中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根据小语种提前招生模式运行二年多来的实际情况,学院进一步完善了本科生招生模式,采用提前招生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形式,既在全国各地招收了大批学有特长、综合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又通过高考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录取一批高分考生,较好地克服了原来采用单一提前招生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提高了学院本科生源质量。

2、本科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院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课程组为平台,坚持课程组长负责制,明确课程组职责,落实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材、试卷等各项工作;召开本科生教育与课程设置专题师生座谈会,邀请在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代表以及02级、03级毕业生代表参会,专题征求学生对学院本科生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意见与建议;召开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出台一系列鼓励团队建设的措施,例如奖励工作量等,积极组织优质课程、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申报工作。

学院进一步完善语言能力训练类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特别是在预修生阶段增加语言基础和技能训练性课程,使学生能顺利完成高中到大学专业学习的过渡,同时也使得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各项专业课程能顺利开设。学院努力在大一开始阶段通过课外的学习指导,改变新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通过加强课外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真正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各项学业任务。

学院调整教师业绩考核标准,形成新的《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年度业绩考核方案》,在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前提下,努力以科研促教学;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中心管理制度,加大学院教学中心在教师考评中的作用,从制度上促成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育人工作之中。从而达到以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模块课程为基础、积极推进教师各项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标,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使广大学生受益。

根据《2008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中国一流大学学科实力评估结果显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各个专业的全国同类专业排名较2007年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如,学院英语专业排名第10名(A+),比2007年提升7位;德语排名第11名(A),2007年为B+;日语排名第24名(A),比2007年提升22位;俄语和法语均从2007年的B进入B+行列。

3、国际交流与实践领域进一步拓宽

学院进一步挖掘国际交流潜力,努力开拓新的交流渠道和合作方式,与多所一流大学协商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稳定持久的校际交流关系,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学生,大力推进学院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外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来我院学习的比例、以及我院在校生出国比例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少数语种的本科生、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人数达到50%以上,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显著体现。

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学院鼓励各学科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互访和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国外名校建立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今年德语语言文学4名硕士研究生、俄语语言文学2名硕士研究生出国进行一个学期的短期交流;博士生余华赴美国,法语研究生蒋韬赴越南,日语研究生沈晓华、魏祝挺赴香港参加国际会议。此外,2006级硕士生爱真获国家出国留学基金,赴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余华、李靖预申请2009年国家出国留学基金。

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已建立的多个不同层次学生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学院于2008年又分别与宁波镇海区、大连软件园等建立了4个稳定的、高质量的本科生教学实践基地,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4、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

学院在抓好大学英语核心课程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外语类通识课程的质量控制,对于未能达到开课要求的课程予以暂缓,以确保课程质量;学院依托浙江大学的综合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建设居于国内一流水平的外语学习资源库,服务于我校广大师生;进一步更新、完善了大学英语网络课件,增加了课件的技术含量,丰富了课件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是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心,这是一支以女性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他们承担着我校23,000余名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他们以团结协作、锐意改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职业道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团队以其多年来的卓越表现又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荣誉称号,团队带头人何莲珍教授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5研究生培养新机制进一步规范

为了使研究生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学院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修订了研究生评奖评优实施细则,起草了《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招生实施细则》、《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直接攻博、硕博连读招生实施细则》、《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自主遴选博士研究生实施细则》三个文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以学院文件形式下发,进一步规范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院组织各学科讨论完善课程体系,多数学科准备增加高级笔译、高级口译、高级写作等实用性课程。在211工程三期经费的申报中,学院申报学科交叉培养模式1个,由副院长殷企平教授和吴宗杰教授牵头,与传媒学院合作,建立国际传播跨学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外语+X+X模式培养交叉型和应用型人才,同时申报示范课程5个。

三、整合科研力量,推进科研创新发展

1、科学研究质量进一步提升

学院积极主动地开展科研组织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在战略高度整合学院科研力量,凝练新的科研梯队,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的申报中都有新的突破,如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中有3项中标,是四校合并以来学院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最多的一年;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面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基金规划项目。在横向科研项目研究中,沈弘工作室的《舟山历史图文集》被中国档案馆列入了“十大精品工程”。经统计,学院全年新获得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共 90 项,学院到款项目经费675.16万元,在去年同期增长52.6 %的基础上,今年又增长了55.57%提前2年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学校下达的国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指标任务。

为了促进外语学科及从事外语学科教学科研教师的良性发展,学院对原有期刊目录进行了调整,合理增补了符合外语学科发展特点的高质量权威国际学术期刊,大大提高了学院教师的科研积极性。2008年学院科研成果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发表权威期刊论文10篇,其中SSCI 2篇;AHCI 4篇;一级刊物论文27篇,各类科研奖项13项,其中省部级科研奖项4项。

2、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院积极开拓创新,在学科建设上拓展传统研究方向,努力探索文科在国家发展战略下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模式,在继续做好沈弘工作室、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学院的现有科研力量,引进高端人才,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领军作用,组织攻坚团队和梯队。2008年学院构建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平台、现代主义中心等新的科研平台,形成了以中西文化比较为特点的外语学院科学研究特色,为2009年在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上有新的突破做好准备。

学院注重国家政府咨询工作,积极支持学院相关团队参与政府咨询工作。特别是在外文期刊质量检测上,学院积极支持和组织团队,学院校级研究所浙江大学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家权威的检测队伍。

学院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与作用,采用两条腿走路的人才机制,一方面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利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内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先后出台优秀青年教师奖、青年教师留学经验交流会等举措的基础上,成立了学院青年教师创新平台。学院给予该平台多项优惠政策,并下拨启动经费2万元。这一平台的建立为学院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了青年教师的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为学院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股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3、科研学术活动进一步活跃

学院大力推动并组织高水平的科研学术活动,2008年共聘请国内外一流学者乃至世界顶级大师给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做学术报告41场,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7次。通过高层次学术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学术氛围进一步浓厚,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师生的科研意识与水平,扩大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四、发挥学院特色,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社会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学院努力与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多项合作,在服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为学院的自身建设和发展获取强有力的社会支持。2008512,学院与宁波市镇海区签订教育强区共建项目,项目以五年规划为目标,总经费达1100万,目的是把宁波市镇海区建设成为浙江省的基础教育示范区。首先进入合作的项目是外语教师与非外语教师培训、镇海区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共建、中小学英语学习网络平台建设等三个子项目。为确保共建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效,总课题负责人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签订协议,层层分解任务,制定各年度实施方案,平稳有序地推进该项目的完成。2008年圆满完成第一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和学生暑期志愿帮教活动,成功建立三个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该项目的成功签订与平稳推进,为文科社会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率先跨出了成功的一步。

此外,学院与湖州长兴、安吉,省委组织部,宝钢集团等进行的合作,以及浙江省政府门户网站外文版建设与维护项目、联合国网站建设项目等均在有序平稳地进行中。

2、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学院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工作,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和保障学院继续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学院于20089月成立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研究中心。中心通过继续教育研究课题申报的途径,对如何抓住机遇、把握政策、了解市场需求、发挥高校教学资源优势把继续教育做强做大,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建精品,树立我院特有的品牌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以期大力推动学院继续教育办学向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学院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每年定期举行,现已连续举办3届,会议认真梳理各年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开创良好局面。2008年学院继续教育中心荣获校继续教育工作优秀组织发展奖。

五、完善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学院按照建设和谐学院的目标,继续抓好师风学风建设,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学院成立以学生党员为主的学风督察小组,责任到每个党员,每位党员负责所在教学班级、行政班级、寝室同学的表现,对于课堂迟到、旷课学生进行引导,以身作则,做优良学风建设的领头人,努力形成学院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院注重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认为学生寝室是院风院貌的具体展示窗口。为此,学院党政领导亲自下学生寝室,突击检查卫生及安全情况,对状况差的寝室提出了整改意见;学工线教师也专程抽查了部分学生寝室,要求存在问题的寝室继续做好相关工作。每次检查结果的相关信息在学院主页公开,督促学生营造良好的寝室学习生活氛围。

学院结合学校大环境,努力发挥学院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推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措施,努力培养教学能手、教学名师、育人标兵,学院范捷平老师获得浙江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奖,何莲珍、陆建平和徐永杰三位老师获得浙江大学第四届“三育人”标兵优秀教师奖,徐斌老师荣获2008年度浙江大学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体力行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营造了我院浓厚的教书育人氛围,无形中影响着广大教师以教书育人为神圣职责,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2、文化活动层次进一步提升

学院学生文化活动的重点在于提升文化活动的层次与覆盖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学院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工作亮点,进一步扩大学院影响力。在第十九届浙江大学国际文化节中,英语辩论赛、演讲赛、小语种征文比赛、“Casio”杯浙江省高校日语演讲大赛、泛长江三角模拟联合国活动、外文歌曲大赛,各项活动以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院学习氛围为宗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现自我的平台,得到了全校范围内的热烈响应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学院和学校的宣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外,法语专业学生邹合义在首届“卡西欧”杯全国法语演讲比赛决赛中获三等奖;06级俄语专业留学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的学生在留学俄罗斯新生晚会上充分展示了浙大外院人的风采。

3、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

在学院的有力宣传与科学指导下,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形势。2008年暑期,学院共立项27支实践小分队,2支获校级重点团队,6支获校级一般团队,17支为院级小分队,学院团委获浙江大学“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优秀组织二等奖”荣誉称号,卢燕飞获2008年度浙江大学十佳优秀社会实践指导老师荣誉称号,傅鸳鸯获2008年度浙江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百余名青年学子在暑假期间融入社会、投身基层,脚步遍及美国、印度、德国和辽宁、北京、青海、浙江、山西、山东等国家与省市,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校外资源,提高了自身本领。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学院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工作,积极组织发动各类志愿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北京奥运会特别志愿小分队、北京奥运会浙江志愿者分队、长桥小学义务支教活动、法国巴黎银行志愿服务活动等纷纷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而学生在通过志愿者活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也受益匪浅。学院团委被评为“浙江大学2008年度校级青年志愿者优秀工作组织奖”,05级英语专业学生黄和杰荣获“浙江大学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4、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辅导会、考研辅导会,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就业意向,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开阔视野,面向全国、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鼓励毕业生进一步深造;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举行就业宣讲会,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信息,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顺利完成了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六、加强党建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1、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

学院以师风学风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继续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好入口关,实行入党预审答辩制度,发展高质量的党员;以举行讲座、开展理论学习、成立学风督察小组等形式开展党员的再教育活动,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开展“党支部组织生活经费申请制度”评比活动,开拓党支部网络组织生活平台,丰富了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组织生活的效果,切实加强了学生党建的工作机制和抓手建设。

2、纪检、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工作进一步完善

按学校要求,学院修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具体落实了学校《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09年责任分工细则》,明确分工,分解任务,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大力推进了学院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学院不断完善统战工作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鼓励党外人士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建言献策。

学院进一步加强工会工作,及时了解学院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校工会活动,开展旅游、趣味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生活,在学校教代会上提交多个高质量的提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此,学院工会在校内外各项评奖评优活动中获得了多项荣誉,院工会被评为校先进集体,安文英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傅利琴、杨丽秋、焦华红被评为浙江大学工会工作积极分子。

学院积极支持共青团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学生中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与教育活动,努力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与育人环境。

学院继续做好离退休教职工的工作。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的生活,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发挥老同志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老同志的特点和要求,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2008年是外语学院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年头,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提前2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基本形成和谐学院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外语人将倍加努力,在不断的探索中继续完善学院各项工作,为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做出我们的贡献。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党委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二��九年一月七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