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外语学院2010年党政工作总结(外语〔2011〕2号)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1-07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文件

 

外语20112

———————————————————————————————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2010年党政工作总结

 

2010年是外语学院“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学院紧密围绕我校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和根本任务,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学院实际,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学院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全面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学院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整合办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1、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管理服务职能

为规范本科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学院制订了《2009级学生主修专业确认办法》、《外语学院关于本科学生修读本院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的补充说明》、《2010级学生培养方案(包括人文类和小语种类)》、《浙江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2培养方案》等相关文件,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依。

学院继续采取提前招生与学校人文大类平台招生相结合的招生模式,2010年经由平台通过主修专业确认进入学院的学生数量达到去年的2倍,为扩大学院本科生源范围、提高生源质量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2、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步伐

在建设好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学院整合力量,今年成功申报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点,为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和培养层次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国家汉办中期考核的整改意见,进一步规范新招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的教学管理,整合各方资源,使得该学科在汉办和研究生院、人文学部的领导下获得了健康平稳的发展。

3、全面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

学院大力推进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鼓励各学科通过联合培养、互访、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2010年学院成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订英语专业2+2联合培养协议。进入该项目培养的学生一、二年级在浙大外语学院学习,三、四年级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语言、语言学与文化学院学习,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浙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德国学研究所再创新型国际化办学模式,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签订“中国学”国际硕士双学位合作协议,于20109月开始每年推选优秀硕士生参加此项目,在杭州和柏林两地学习,用2.5年时间完成学业,获得中国的德国语言文学硕士和德国的交际与语言硕士学位。同时,柏林工业大学每年也将选派优秀学生到浙江大学进行中国学专业的学习,完成学业的德国学生将被授予中国的中国学硕士和德国的交际与语言硕士学位。另外,德语专业和柏林工大文化与技术专业国际本科双学位的合作已经完成核心谈判,即将正式启动。

2010年学院共有71名本科生、14名研究生出国进行一年或半年短期交流。同时学院还积极动员研究生参加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出国攻博或联合培养。2010年有2名硕士毕业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2名博士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分赴丹麦、美国联合培养;另有2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拟申请2011年国家留学基金,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争取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机会,每年派出4名左右学生出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

4、继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积极发挥课程督导组作用,督导组成员听课共计20多门,有力确保了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做好试卷审查工作,共抽查今年春夏学期试卷200余份,很好地保持了试卷的规范性。《大学英语》课程顺利通过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验收。

二、提升科研质量,推动学科建设

1、科研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院积极主动地开展科研组织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在战略高度整合学院科研力量,凝练新的科研梯队,2010年学院获得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4项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立项(包括1项重点青年课题)、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包括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经统计,学院全年纵向经费达到218.2万元,横向经费达到443.2万元,项目总经费更是创下历史新高,突破702万元。2010年学院科研成果的质量进一步提升,SSCIA&HCISCIISSHP论文发表均取得突破,其中SSCI 4篇,A&HCI 6篇,SCIISSHP2篇;发表权威期刊论文3篇;一级和二级刊物论文39篇,其他期刊论文82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和工具书69部。

2、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

学院在继续做好沈弘工作室、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现代主义研究中心、青年教师创新平台等已有科研平台的跟踪、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队伍,集结力量,新成立语言行为模式研究中心,刘海涛教授任中心主任。在积极参与人文学部学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学院借助人文学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努力使科研发展走向交叉型、创新型、国际型。

3、学术氛围进一步浓厚

为进一步活跃科研、学术氛围,学院大力推进巴别论坛的建设,如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院讲学,定期举行“学贯中西”研究生学术沙龙、“语言、文化与教育”学术沙龙等,通过轻松互动的方式,增加科研学术活动的思想深度,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大大激发了师生的学术热情。

2010年学院共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给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做学术报告32场,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通过高层次学术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学术氛围进一步浓厚,师生的学术视野得以拓宽,科研意识与水平得到提高。

4、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按照学校部署和要求,根据外语学科建设的目标及师资队伍发展的总体规划,学院制定了《外语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及聘任实施细则》和《外语学院岗位聘任及绩效津贴制度实施方案》,圆满完成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及岗位聘任工作,形成人才队伍优胜劣汰机制。

坚持“人才强院”战略,进一步整合学院的现有科研力量,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1名,录用博士学位新教师3名,博士后进站、出站10余人次。学院注重发挥引进人才的领军作用,组织攻坚团队和梯队,语言行为模式研究中心即由新引进的刘海涛教授领衔。

学院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青年教师导航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轮训计划等途径,优化青年教师成才环境,力争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进一步改善学院人才队伍结构。今年学院入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计划”3人、学院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研修8人。

三、积极创新思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学院考试中心圆满完成了2010年的各项考试工作。托福考试(TOEFL) 考场从2个增至3个,全年考次增加到35次,考生人数接近4000余人。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考生总数约4000名,考务工作准备充分、执行到位,实现考生零投诉。剑桥商务英语考试 (BEC)考生达到2000名左右,考生人数位居全省各考点首位,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BEC显著发展奖”。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全年考生人数达3000余名,受到了杭州市教育考试院领导的好评。2010年新增“全国生殖与健康咨询师考试”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手段、以浙大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保证了学院继续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办学质量和效益上都得到一定的提高。2010年培训收入达到930万元,并且树立起浙江大学外语培训的品牌,在社会上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学院继续加强与华通、科博、澳际等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扩大生源渠道同时保证学生留学途径的畅通,形成了多赢的合理运行机制。今年美国留学培训项目在规模与生源质量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此外,学院新开发了法国、韩国留学培训项目,并与萧山六中达成建立教学基地的协议,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强。

学院努力与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多项合作,在服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为学院的自身建设和发展获取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强区共建项目各子项目得到进一步的切实执行和落实。学院与镇海庄市民工子弟学校签订合作协议,该校成为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了丰富的教育和实践锻炼活动。

学院努力将镇海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目前正与嘉兴、义乌等地进行沟通、协商,为双方的合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促成合作的实现,进一步拓宽学院社会服务的领域。

四、加强学生管理,确保人才培养

1、学生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

以创先争优为契机,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学院积极探索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创先争优党员服务岗、一党员一党课等载体健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院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确保党员发展质量,2010年共发展学生党员65名,目前共有学生党员250名,其中本科生党员119名,占本科生总人数的18.3%;研究生党员131名,占研究生总人数的62.1%

2、学生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

学院积极支持四大校级学生社团(POV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外语协会和口译者协会)和学生外语学术刊物《子鼠》、《求是鸟》的发展。它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学院的骄傲和品牌,也成为浙江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外语类相关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的层次与覆盖面,形成外语学院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工作亮点,进一步扩大学院影响力。

学院在各类赛事中取得了多项可喜的成绩。07级本科生董树丛获全国俄语演讲比赛优胜奖;07级本科生徐梦获CASIO全国法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熊海虹副教授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指导教师特等奖,由其指导的竺可桢学院2008级学生袁宇泽获得特等奖亚军,这是浙江大学自参加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3、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

学院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加挂职锻炼,服务西部、服务新农村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校外资源,提高自身能力。2010年新建6个实践基地,成功申报校级重点项目1项,校级一般项目2项,在2010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评比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个团队获校级优秀团队奖;1名学生获校级先进个人称号;1篇论文获校级优秀论文奖;8名学生获院级先进个人称号。

志愿者服务工作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品志西湖”、山桥小学支教、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翻译服务等工作都是学院的志愿活动品牌,其中“品志西湖”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4、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完成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提前开展就业意向调查,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和意向,早计划、早动员,开展分类就业指导。通过举办多场就业讲座、毕业生就业辅导会、考研辅导会、就业经验交流会等,使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求职艺术、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学院努力发挥学院就业网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顺利完成了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75%;研究生仅有2人未按时就业,就业率达到96.49%

五、校友工作全面开展,推动学院建设

院校友会成立3年来,学院以院校友会建设为依托,大力支持校友回母校办同学会、邀请校友返校座谈、办好校友网站,充分拓展校友工作广度,提升校友工作覆盖面,增强校友工作影响力,在凝聚校友力量、服务校友、推动学院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白桦林思源基金、校友专项基金等基金运作良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60级校友为学院捐赠院训碑,体现了学院和校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母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学院于20109月成立校友工作小组,进一步加强和细化校友工作。发动机关人员共同收集和及时更新各届校友信息,进一步完善校友信息库、拓展校友资源,将学院发展和校友自身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学院将继续努力深化校友工作,建立和完善校友工作的长效机制,争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全力推进党建思想工作

1、理论学习进一步加强

学院党委认真抓好院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工作,规范学习制度,注重学习时效,结合学术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学院、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等问题开展学习,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执政能力。

学院党委通过切实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教育部以及学校的一系列会议精神,促进学院师生党性修养与思想境界的提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院党委以“比党性、赛业绩、谋发展”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和谐学院建设,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学院吸取7.12事件沉痛教训,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切实落实学校相关工作部署,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实战演练,配合物业每月公布安全工作检查情况并进行温馨提示,发起安全节能倡议书,确保学院的安全稳定发展。

3、纪检、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工作进一步完善

学院大力推进学院反腐倡廉工作,明确分工,分解任务,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坚持各类重大决策上网公示,文件、会议纪要、规章制度及时公布,在院网设立机关效能建设民主评议系统、教师年终考核系统,杜绝专权、腐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

学院不断完善统战工作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鼓励党外人士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建言献策。

学院进一步加强工会工作,及时了解学院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校工会活动,同时开展旅游、趣味运动会等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

学院积极支持共青团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学生中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与教育活动,努力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与育人环境。

学院坚持做好离退休教职工的工作,离退休关爱工作小组主动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的生活,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发挥老同志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老同志的特点和要求,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2010年是外语学院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年,学院积极开拓创新,获得了喜人的成果,同时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总结经验,推进学院整体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在今后工作中,学院将更加努力,不断的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我们的贡献。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党委

                              二�一一年一月七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