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高奋所长总结了文学所2010年的良好科研态势,充分肯定了每位老师的辛勤工作和付出,鼓励大家再接再厉;研究所全体老师就研究所今后的科研活动方式和学科建设畅所欲言。
随后,文学研究所全体教师交流了各自的学术研读心得,旨在构建一个开阔的文学研究平台,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拓展各自的研究视野,共同提升学术研究的功力。讨论会的气氛热烈而融洽。
何辉斌教授介绍了他研读康涅狄格大学英语系著名教授霍根(Patrick Colm Hogan)的著作《心灵及其故事——叙事普遍性和人的激情》(The Mind and Its Stories: Narrative Universals and Human Emotion)的心得,指出:霍根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叙事作品的三种普遍形式:浪漫的悲喜剧描述的是情人的结合、分离和再结合,英雄的悲喜剧描写的是领袖人物的地位失去、曲折抗争、权力恢复,有时还加上一个受难收场,献祭的悲喜剧描述的是饥荒出现、向神献祭、神人和解。三种作品和受难的收场取决于食物、爱人、国家和超验领域所引起的激情,分别代表生理的、个人的、社会的和永恒的幸福。
郭国良副教授介绍了他最近正在翻译的加拿大新锐作家、曼-布克奖得主扬·马特尔(Yann Martell)的最新长篇力作《比阿特丽斯与维吉尔》(Beatrice and Virgil) 和当代杰出的印度裔小说家阿米塔夫·哥什的小说《罂粟海》(Sea of Poppies)。其中《罂粟海》是高什首部译为中文、引进中国大陆的小说。
方凡副教授解读了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论家Larry McCaffery主编的一部关于后现代主义和科幻小说的论文集(Storming the Reality Studio: A casebook of cyperpunk and postmodern fiction),指出论文集重点展示了类科幻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的科幻小说之间的区别,指出当代以“赛博朋克”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体现出来的后现代性。
隋红升博士就他最近读的《乌合之众》与《娱乐至死》谈了他的心得。他指出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Crowd: The Study of Popular Mind)中对群体心理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个人在一个集体空间时与其独处时的心理差异,有利于我们分析很多集体事件,有利于我们个体如何处理好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而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则为我们的教育、大众传媒、影视文化以及个体的成长和族群的发展都提出了值得我们反思的观点。
高奋教授解读了希利斯·米勒的力作《论文学》(2002)(J. Hillis Miller, On Literature),指出:米勒在深入分析文学的兴起和终结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文学,视文学为“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某种运用”,旨在突出文学的普适性;其主要特性是“打开了一个虚拟的现实”,其虚拟特性充分突显了后现代小说的创作形态。米勒认为“每部文学作品都告知我们不同的、独特的另一个现实,一个超现实,” 文学批评应该是天真的阅读与去神秘化阅读的综合。其思想富有启示性。
另外孙艳萍老师解读了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陈艳华老师解读了《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等等。
文学所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