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善辩,赢之在理——记我院本科生代表浙江大学获得中欧青年辩论赛的资格
在6月10日至12日闭幕的中欧青年辩论赛(EU-China International Debate Tournament)全国选拔赛中,我院本科生刘鑫(08级英语)、申澎(09级德语)在朱晓宇老师的指导下闯入全国16强,获得了9月份代表中国与32位欧洲大学生共同在北京参加中欧青年辩论赛的资格。
此次辩论赛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2011年中欧青年交流年是温家宝总理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共同提出的倡议,是中欧建交35年来第一个主题年,是中国政府与欧盟首次开展的大规模青年交流活动。我院的这两位辩手在5月份的“外研社”杯辩论赛中以第十名晋级淘汰赛,因此获得了参加此次比赛的邀请。而他们也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悉心准备、顽强拼搏,最终在与全国53所高校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为浙江大学和外语学院再次夺得了荣誉。
在循环赛中,浙江大学队5战3胜,成功晋级淘汰赛十六强。淘汰赛的辩题为“政府是否应该以财政补贴企业的形式支持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我校扮演反方上院,反方下院为北京大学;而正方的上院、下院则依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这无疑是一场最高水平的比赛之一。北外选手从一开始便展现了优秀的语言素质和逻辑思辨能力,为这场激烈的比赛开了一个好头。我校的两位辩手也毫不示弱,在发言中将正方的观点逐一批驳,试图说服评委正方提出的政策将无益于现状,反倒更有可能使情况恶化。在下院的唇枪舌剑中,正方的清华以犀利的言辞维护了本方观点;而反方的北外亦毫不示弱,指出“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歧视源自社会偏见”、“应从源头解决问题”等深刻观点。经过四个回合的较量,评委裁定正方的北外、清华获得了胜利。
虽然我校代表队止步十六强,但在此次比赛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了思想深度,看待国内国际问题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正与英语辩论赛“思”、“辩”的目的相契合。同时也在激烈的比赛中找到了与国内顶尖辩手的差距,这是平时训练所学习不到的宝贵经验。而由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辩手、教练组成的评审组也言传身教、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信在更充足地准备及更加倍地努力之后,我校辩手将在9月份的中欧青年辩论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外语学院
2011年6月16日
文/申澎
相关链接:
英国议会制辩论赛(British Parliamentary,BP)是仿照英国议会开会议事模式而设计的一系列辩论规则的总称,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的辩论赛规则,世界大学生辩论赛(The World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s,WUDC)和China Open中国辩论公开赛,包括最近的中欧青年辩论公开赛均使用此种规则。不同于美式辩论的唇枪舌剑,步步紧逼,英式议会制辩论更看重辩手本身对辩题的理解程度和自身逻辑思维的清晰度,强调不论在何时双方都应在平等的平台上竞争,并且评价的标准在于双方的参与度以及对辩题的贡献度,远非是否一方将另一方置之死地。
在辩论赛中,四支队伍、八名辩手模拟议会中的执政党和反对党,就提出的动议进行论述、反驳、质询与总结,以获得众位议员——评委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