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为师生讲授中国文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11-04

中国文学之庙堂江湖——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讲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13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给《世界文学史》的师生们做了一次极为精彩的讲座。

讲座伊始,廖教授就凭着幽默风趣的西南方言引得台下师生的欢笑,讲台上下氛围和谐。天气有几许闷热,但丝毫不减同学们的兴致,廖教授本人更是两次要求脱去外套棉衣,这个小小的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大家风范的质朴和和蔼,不禁都会心一笑。

等待我们的,是更为精彩的讲座内容。一开始,教授教导道:做一个出类拔萃的外语精英,无论你学什么语种,都要懂得自己国家的文学,做一个学贯中西的人,才是时代所需的人才。这一点与外语学院的宗旨相辅相成,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发。

之后,廖教授从文学的主体、文体、载体三个方面简述了中国文学的概况,又着重点染了士人的特殊地位与特点,联系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讨论了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观念。廖教授又详述了中国文学的地位、观念、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和文学形式,提出古代中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道德功能而忽视审美功能的现象,丰富了同学们原有的思想观念。细致区分主体、主导、垄断的含义,所讲之点,处处体现着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引经据典、贯古系今,清晰的条理和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大饱眼耳之福,对于文学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廖教授在讲解古代文学家都是官员的现象时提到了很多比较陌生的官职专属名词,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他每讲一个,便用一个现代官职来解释,比如说,“李白当了翰林供奉,就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曹丕就更厉害,做到总理了”、“最不济的也做了个县长”等等,言语诙谐而精准。在提到陶渊明的时候,教授指出了很多人对于他“隐逸”的误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在联系现实问题中,廖教授用看似轻松平淡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生活中消极的一面,不隐喻不忌讳,豁达而开放……这期间,廖教授非常尊重我们的观点,并且总是给予很多的鼓励,为人谦逊温和,甚至请我们“多多指误”。因此除了让人获益匪浅的文学内容,教授本人具有的个人魅力也使得同学们充满了敬仰。

讲座快要结束时,同学们与廖教授积极交流,讨论了现当代“伪文学”、屈原与陶渊明、文学与政治的关联等等问题。我们觉得,在这场讲座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文学的知识,还有对于写作、对于社会、对于人性的探索与思考。

 

 

 

                                             外院通讯员1102班学生 殷灵秀

                                                      112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