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我院吴宗杰教授做客“教授领航”读书会第四场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3-26

文化遗产与文化记忆的跨学科探究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条街区、一小乡村的宝贵财富,更是一个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记忆。文化遗产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从西方文化遗产理论框架中,如何书写和表述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内涵?从话语学、历史人类学、文献学、口述史等跨学科视角,怎样来研究构建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呢?

323下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宗杰教授做客外语学院“教授领航”读书会第四场,就此问题举行了《文化遗产与文化记忆的跨学科研究:文本、文化书写与后殖民主义》学术讲座。讲座由外语学院副院长王永教授主持,此次讲座得到了学院中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研究生广泛参与。

吴宗杰教授是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超越西方文化遗产理论框架,挖掘中国本土的文化遗产内涵及其研究范式。主要相关著述:《话语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建构 ——析水亭门街区与东坞山村文化遗产研究范式》,即将发表;《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话语转向,载《浙江大学学报 》;乡村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章节)(浙江大学出版社)等,以及若干国际英文学术论文。

讲座伊始,吴宗杰教授首先指出,文化遗产与文化记忆就如同人的生命,研究的根本就是寻找文化在当今的意义。他接着从表征危机、文化作为语言碎片起源的本真性等方面介绍了研究的现状。教授举例从语言的表述角度对《史记》进行分析,会发现《史记》中对描述屈原、孔子的语言色彩的不同,充满了神秘感和趣味性,他提出让遗产本真性回归语言观点。

接下来,吴宗杰教授就当代文化遗产的多元文化问题,及文化遗产研究的跨学科对话的研究方法给予了着重讲解。他以两个有影响力的主持研究课题——“东坞山村文化研究”和“衢州水亭门文化记忆研究”为实证案例,进一步佐证外语学科构架下,如何进入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跨学科研究。阐释了两项课题所涉及的学科和理论,从话语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学角度,梳理中西对文化遗产的不同认识和利用传统。强调了跨文化研究中对文本和文化叙述的重新理解,指出后殖民主义背景下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的意义。他还就以上研究中的外语学科,如何通过学科融合和转型,进入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研究,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历史使命,课题项目的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做了详细说明。

吴宗杰教授以其自身的跨学科研究经历和极具现实意义的案例剖析,展示了文化转向与外语学科转型的一个成功范例。他经过多年的研究,不断实际摸索总结,从语言的单一到文化的多元,从外语学科到跨文化多视角的研究转型,体现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多元化的研究发展,给予大家启发和富于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教授的科研创新精神,受到与会者欢迎。

讲座尾声,在王永教授的主持下,几位在跨文化方面有着成果的教授和青年教师,针对各自的跨文化研究谈了自己的想法。何辉斌教授说:“老师以学问为乐,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做学问和读书都要以兴趣为依托。”他表示,对老师提出的反思用西方方法来挖掘中国文化遗产表示赞同,学贯中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翻译研究所教师刘慧梅从休闲学的角度、郑瑞从中国书法艺术的角度,跨文化研究所胡欣裕从红学的角度,英语文学研究所马晓俐从茶学的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研究现状和科研感想。他们纷纷表示,作为外语教师需要各学科知识的融会,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为外语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发展需要,要坚持探索出一条科研新路。

 

                                           (李一帅/文、图)

                                              2012年3月24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