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乎文 ——记复旦大学傅杰教授关于《论语》影响的讲座
2012年4月9日下午,复旦大学傅杰教授做客《中外文化精萃》课堂,为外语学院学子进行了约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主题为《论语》对中国人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影响。
讲座伊始,教授便引用了香港著名学者陶杰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你不必写好中文》深刻而犀利地反映了在香港社会如今很多青少年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和无知。然而生活在祖国大陆的我们对于璀璨的中国文化又有多少了解呢?《论语》是中国文化最基础的语言,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高标,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根基。短短一万余言的论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上到执政者的思维方式,下到读书人的言语交流,《论语》一直被奉为圭臬。
在当今社会,《论语》对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在2008年奥运会上,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唤起多少人对《论语》的亲切感。人们常用的“温故而知新”、“见义勇为”、“一言以蔽之”等等也均出自《论语》。那位周游列国的老哲人在走走停停的生命中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厚的精神遗产。
在概述《论语》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后,傅杰教授从人名、书名、校名和校训等方面以详细而生动的实例展现了《论语》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拿起名来说,中国人在给孩子起名或者为自己的作品命名时总会有意识地参考《论语》等古文经典。王阳明的《传习录》(曾子“传不习乎”)、袁枚的《子不语》(子不语怪力乱神)到近代大家王朝闻(朝闻道、夕可死矣)、于省吾、于省身先生(吾日三省吾身)等等,名字的背后都透露着人的气节和品质。而古人在名与字分开的情况下更是注重两者的意义联系。我们所熟知的李商隐,字义山,即是来典于伯夷叔齐的故事,名与字同典近义;而韩愈,字退之,则是来源于《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片段。傅杰教授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带领我们体验《论语》对中国人的真切影响,让我们领略到那看似平常的文字下面蕴含的深刻含义。《论语》并不是束之高阁的晦涩经典,它活泼有趣。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原来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情感和脾气。
在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傅杰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些小故事。这些文人轶事幽默生动而饱含着古典文学中为人处事的哲理。我们也不禁暗暗佩服傅杰教授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言语中透着一种稳重和沉静,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娓娓道来。
诚然,作为外语学院的学生,在传递各国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以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丽。在任何时候,那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哲理和美好品德,都将让我们终生受用。学习外语的我们,不能够成为“没有文化的外国人”。“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每天读一些经典,别再沉溺于八卦新闻的渣滓。静下心来,有着深厚中国古典底蕴的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
外语学院
2012.4.10
(文/殷灵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