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九点半,应外语学院的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剑钊先生携其夫人、著名诗人关雎女士,在东五201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诗,人类的母语——漫谈中外现代诗的接受与欣赏问题》的精彩讲座。外语学院副院长王永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众多来自不同院系的师生纷纷慕名而来。
汪剑钊教授首先从辞典的定义、诗人的理解以及他本人的感受三个角度,为大家阐述了什么是诗。汪教授认为诗是人性高贵的体现,是人逐渐摆脱动物性的历史和证明。由于现代诗的教育严重滞后,社会物质化、功利化、娱乐化严重,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隔阂突出,加之诗歌艺术的表达方式越发多元化,这导致很多人无法读懂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敬而远之。
之后汪剑钊教授从对比的角度对各种类型的诗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带领现场师生进一步体会现代诗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讲座中,著名诗人关雎女士亲自朗诵了自己的诗作《谁在修改我字里的今生》,汪剑钊教授也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献给关雎女士的诗作《比永远多一秒》。从汪剑钊教授夫妇富有感情的朗诵声中,在场师生都感受到了浓浓的真情与爱意。在互动环节,汪教授认真地听取了现场师生的感受,并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王永教授在对本场讲座做总结时谈到,诗歌的学习过程就好像人生的一场恋爱经历。首先是要多接触、多朗读诗歌,与诗歌熟悉的过程就像两个人刚开始交往,需要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其次是对诗歌喜爱的过程,就像是情侣交流久了就会产生一种相互依恋的情感。之后是对诗歌理解的过程,仿佛是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对对方的理解也会越发深刻。最后是创作诗歌的过程,这就可以理解为开花结果,诞生了自己的孩子。诗人都具有一种独天得厚的艺术语言,可以用美的方式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王永教授建议大家多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好,让诗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开阔我们的内心世界。
此次讲座使现场师生感受到了诗歌之美,提高了大家鉴赏诗歌的能力,对大家今后进一步学习诗歌、创作诗歌有很大帮助。最后汪剑钊教授引用俄罗斯著名诗人布罗茨基在诺贝尔奖授奖答辞上说的一句话:“一个阅读诗歌的人比不阅读诗歌的人更难战胜”作为此次讲座的结语。现场师生对汪剑钊教授精彩的讲座报以热烈掌声。
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所
张杰雅 文/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