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下午,我校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张德明教授应邀到我院,做“解码与编码:关于文学翻译的几点体会”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翻译研究所所长郭国良老师主持。来自我院和人文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访问学者参加了此次讲座。
张德明教授从国际翻译日谈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大家简单分享了他在学习外语和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他引用歌德及当代学者大卫·达姆罗什的观点,分析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内涵的变化;他谈到世界文学是超越其“文学起源地”进入流通的一种模式。没有翻译,民族文学就无法进入世界文学领域,因而翻译对于世界文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之后,张德明切入主题,抛出了“翻译是从解码到重新编码的过程”的观点,指出每个文本都是对语言符号进行编码的结果,因此必然可以解码并重新编码;而翻译就是从解码到重新编码的过程。与其它学科领域的编码与解码不同,文学文本是一组多重编码的符号系统,包括基本语义层、文化背景层、文学传统层、作者风格层,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有其特殊性。张德明援引J. M. 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的小说《福》(Foe)以及德国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德语诗歌《手中握满时间》(Die Hand Voller Stunden)的中译本,指出两个译者皆因对作品本身(及其创作背景)一知半解导致了误译。他借此告诫同学们,文学文本是个多层次符号系统,往往需要在多个层面上进行解码与再编码,从而完成对目标文本的表达。
此后,张德明以自己翻译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的《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老虎》(The Tyger)为例,为大家讲解了一些诗歌韵律的基本知识,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如何保持原诗的韵律和风格。
讲座最后张德明教授讲到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谈及如何消除语际交流中的不平等现象。他向大家展示了一些拉丁语名言及西方思想家们的直译译法,鼓励同学们联想与之相匹配的中文“归化版”;并以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为例,简单比较了几个不同译本的差异,告诉大家不同的翻译策略背后反映的是译者不同的翻译态度。
整个讲座视野开阔、内容充实、气氛热烈,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翻译学研究所
(姚瑶 文/ 高睿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