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情感与现代:思想史,文学知识与政治文化”学术工作坊成功召开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6-30


    “情感与现代:思想史,文学知识与政治文化” 学术工作坊于6月24日在紫金港校区南华园主会议室成功召开。该工作坊由外语学院“青芝书会”主办、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协办。与会学者约六十余人,主要来自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和宁波大学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高校,并有部分学者来自北京地区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集体 4.jpg

 

    情感是一个古老的议题,也是一个未经充分批评审视的问题。青芝书会主办此次工作坊,意将情感问题与现代社会和国家诸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并有意识的将此问题置于中国和西方的视野内进行观看。本次工作坊议题涉及情感与诗学传统、艺术和美学形式、文学技术媒介、中西理论相互影响等方面。旨在结合人文学“情感转向”的话题,通过对情感在民族国家、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现代文学的形成、启蒙与革命、技术的发生发展与近现代知识转型过程中的表现、作用及衍生出的问题的考察,探究人文研究的新方向。举行此次学术工作坊的初衷是希望能为在中国语境下讨论情感问题有所贡献。

     工作坊分为五个讨论组,分别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方凡教授、扬州大学熊庆元老师、浙江大学高奋教授、浙江大学姜文涛老师、浙江大学何辉斌教授主持讨论。

     第一组的主题是“启蒙,情感表现,创伤与情理。”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金雯教授以“启蒙时代的同情:18世纪英国小说和虚构人物”为题目,主要考察了两个问题:1) 同情观点在18世纪欧洲的演变及其与启蒙主义主体观的联系,聚焦于18世纪上半期的情况与之前的铺垫。2) 18世纪中叶现代小说兴起与同情话语的联系,以英国经典小说家菲尔丁(1707-1754)为讨论核心。她认为这两个问题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浙江大学高奋教授以“形式:情感的关系和情感的表现——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情感说”为主题,讨论英国20世纪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柯勒律治的有机说和罗杰·弗莱与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上推出的“情感说”。浙江大学苏忱老师的发言题目是“以理化情——麦克尤恩小说《黑犬》中的情、理之辩。”她从中国道家哲学中 “以理化情”的观点出发,并将其与西方早期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并置,认为在理论上对事物认知程度的深入可以增强事物对人情感冲击的控制。


     第二组的主题是“同情,阶级情感,文学与左翼。” 浙江大学的张广海老师是这一组第一位发言的老师,他的题目为从 “‘同情文学’到’阶级意识’的文学:1920年代后期革命文学情感表达模式的裂变,” 他这个发言的历史背景是受国民革命的影响,中国的革命文学在1920年代中期蓬勃发展。上海大学周展安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在‘超我’追求的连续统中:用精神分析视野重释丁玲作品中的’恋爱’与’革命,’”他以丁玲的《韦护》、《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等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集中讨论丁玲在这些作品中对于“恋爱”和“革命”等问题的描写,从而把握丁玲作品中的人物“走向革命”的动力、路径及方向。

张广海周展安.png

    第三组发言的主题为 “爱欲,技术情感,抒情与叙事。” 浙江大学的朱振宇老师以“弗朗齐斯嘉的’高贵’与阿伽通爱的颂歌”为题目,以意大利诗人但丁《地狱篇》第5歌的女主角弗朗齐斯嘉一段著名的“爱的独白”为讨论对象。浙江大学的何辉斌教授以“以情感动机维度模型理论重新审视《牡丹亭》”为题目,考察了盖布尔(Gable,P.A.)和哈蒙-琼斯(Harmon-Jones)建立的情感的动机维度模型,论述了情感和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杭州师范大学的徐承老师以 “叙事艺术的抒情伦理”为题目,对叙事艺术展开抒情了伦理研究。

    第四组以“宋诗,儒家情感,传统与现代”为主题。来自宁波大学的周景耀老师以 “‘语录讲义之押韵者’:钱锺书与理学家诗”为发言题目,他发现钱锺书在不同时期的著述中对宋代理学家诗多有批评,认为大部分理学家诗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不具有审美价值。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宋溟老师以“现代新儒家情感论的两种路向:以唐君毅、徐复观、梁漱溟、方东美为例”为发言题目,认为唐君毅的“性情论”以康德的实践理性为参照系;徐复观的“情性论”是浪漫主义与康德道德哲学结合的产物。他们的“抒情论述”在主客逻辑中展开,构成了现代新儒家情感论的一种路向。而梁漱溟肯定奥伊肯的生命哲学,重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情谊;方东美受到柏格森生命哲学和柏锐新唯实主义的影响,反对浪漫主义与康德哲学,用直觉的方法阐释中国人的生命情感,他们的情理论述重新建构了整体性,超越了二元对立,打开了现代新儒家情感论的另一路向。

嘉宾1.png

    第五组的主题是“信仰,通俗文艺,知识与情感。” 来自扬州大学的熊庆元以 “民族、情感与信仰:《路得记》的情感叙述与犹太信仰的正统性问题”为题目,考察了《路得记》一书中外族女子路得与其犹太婆婆拿俄米之间的情感故事。来自浙江大学中文系、嘉兴学院的周敏老师以 “ ‘热诚’、’苦痛’与新 ‘文艺性’的可能:老舍与通俗文艺再识关于老舍与通俗文艺”为发言题目,认为当老舍在通俗文艺与新文艺之间抉择时,退守新文艺遵循的反而是情感逻辑,而进入通俗文艺则是理智的产物。最后,来自浙江大学的姜文涛老师以 “晚清的知觉与情感美学:以章太炎和蔡元培译日本哲学家井上圆了《妖怪学讲义录(总论)》”为发言题目,讨论了由蔡元培翻译的、商务印书馆1906年出版的日本哲学家井上圆了(1858-1919)《妖怪学讲义录(总论)》中的部分重要片段,认为井上圆了以“妖怪学”为主线,将传统日本佛教信仰以及日常社会实践科学化、近代学科范畴化和哲学化,在这些过程之中,井上发展出一系列与现代相关的个体认知模式和情感模式,从而遮蔽了西方学科现代性之先的许多社会传统和实践。


    整个工作坊的气氛热烈紧张,问题讨论激烈。南华园窗外时而雨声连连,时而鸟鸣啾啾,使得这样一场关于如何在中国语境中讨论情感问题的学术会议更加富有诗意。诸位学者纷纷表示希望将来能以各种形式来进一步这方面的讨论,进而推动中国人文学科问题意识和知识生产本土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集体.jpg

外语学院“青芝书会”

2017年6月29日

(摄影/ 乐可帆)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