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文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发布者:杨青青   发布时间:2018-06-15

2018614日下午,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任文教授应邀为外语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新时代语境下的翻译实践、翻译能力和翻译伦理的学术讲座。讲座在东五青荷咖啡吧举行,由外语学院梁君英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基于新时代语境下翻译实践的种种变化,探讨翻译能力、翻译教育的演变,随后延伸到了翻译伦理领域,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翻译学界和翻译实践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极具启发意义。

 

作为兼顾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专家,任文教授首先梳理了新时代语境下翻译实践呈现出的新变化,主要包括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翻译方向的翻转、“翻译服务”向“语言服务”的转变、翻译/译员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翻译的多模态化等方面。任文教授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而清晰的讲解,整体来说,翻译实践的变化体现出了融合性、服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融合性主要包括不同翻译类型的融合、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的交互等,服务性体现了翻译事件出现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趋势,而多样性则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实践的需求和呈现方式都更加多样化。面对翻译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任文教授指出翻译能力的构念需要刷新,而翻译教育的理念需要革新,这也引出了讲座的后续内容。

 

 

关于翻译能力的构念,任文教授首先介绍了经典的“翻译能力构念”模型,该模型列举了译员应该具备的子能力,包括双语子能力(bilingual sub-competence)、非语言子能力(extralinguistic sub-competence)、工具子能力(instrumental sub-competence)、翻译知识子能力知识(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sub-competence)、策略子能力(strategic sub-competence)以及心理-生理子能力(psycho-physiological components)。在肯定经典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任文教授以“文化外译”高端翻译人才应该具备的子能力为例,指出翻译能力构念模型需要与时俱进,主要包括从双语到多语子能力的转变、非语言子能力概念的拓展以及对于符用能力和人机互动子能力的强调。

 

基于翻译能力构念的演变,任文教授指出翻译教育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她建议大多数翻译院校的翻译教育应面向“语言服务”,一部分院校依托自身优势走向专业化,而少部分翻译教育要以培养“文化外译”等高端翻译人才为主要目标。

 

 

最后,任文教授将讲座延伸到了翻译伦理层面,她介绍了多种伦理理论,包括Chesterman提出的五种伦理模型,以及目的论(Teleological ethics)与义务论(Deontological ethics)的对立统一,并结合生动的实例,帮助在场师生理解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伦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面对复杂的场景,任文教授指出翻译伦理应当从语境出发,从不同层次加以理解和实践。

 

本次讲座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翻译实践、翻译能力、翻译教育以及翻译伦理这些翻译领域的重要层面,通过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讲解,任文教授帮助大家对新时代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文:刘益光;图:林雨萌)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2018年6月15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