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语言、符号、文本与脑文本: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高层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19-06-17

2019613日至15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语言、符号、文本与脑文本: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高层论坛”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王永教授发表致辞。在致辞中,王永教授表达了对与会专家的诚挚欢迎与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概况以及文学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在三场圆桌会议上,专家们围绕“语言、符号、文本与脑文本”、“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经典重读”等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命题及批评实践,突出强调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鲜明的跨国界、跨语言、跨学科、跨文类特色。

在“专题研讨:脑文本的形成机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专家们将目光聚焦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发展——“脑文本”理论的形成机制及应用。专题研讨会由聂珍钊教授主讲、与会专家发言两部分构成。在主讲发言中,聂珍钊教授主要阐释了“脑文本”与“脑概念”的形成机制及其伦理价值,从基本形态、载体、介质、功能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脑文本的理论体系。另外,聂教授还着眼于文学的教诲功能,以《西游记》和《麦克白》等经典文本为例,围绕脑文本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范例分析,指出文学批评对获得正确脑文本的重要意义。

与会代表深受启发,围绕“脑文本的形成机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各自见解,并由此延伸出诸多崭新的研究观点,如:神经伦理学与脑文本理论的关系,脑文本与文学文本的“思维风格”,斯芬克斯因子与脑文本的生成、转换、提取和选择,时代精神的脑文本推演,后殖民文学中殖民主义脑文本的伦理批评,以及脑文本与《吉尔》《儿童时光》《像我一样的机器人》《她过去的爱情中》等文本、萧伯纳戏剧、村上春树作品的结合等。之后,聂教授和与会代表热烈讨论、积极互动。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再次验证了跨学科视野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发展注入的强大活力。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脑文本理论的创新性与跨学科特色必将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走向更加具有创造性和建构性的未来。

 

图:林型超;文:汤轶丽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