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诗侣莎魂——我的父亲母亲朱生豪宋清如”专题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19-10-25

20191023日下午2时,东六-110教室举行了题为“诗侣莎魂——我的父亲母亲朱生豪宋清如”的翻译专题讲座,讲座由郭国良教授主持,朱尚刚先生主讲。朱先生向在场听众讲述了这对志趣相投的“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如何在民族危难、贫病交困中携手走进莎翁的世界,为今天的我们留下悲美绝唱。

朱先生表示,父亲朱生豪先生多情婉约,刚毅豪放。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虽然是一个书生,但作为这位弱质书生的翻译家,也是顿时化身金刚怒目的战士。父母亲的一生体现了我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品质,他们的经历也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走过的路。他们正直、勤勉,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却又常常在命运前碰得头破血流。

父亲朱生豪在之江大学修读中国文学系,深受许多英国作品的影响,他格外喜欢雪莱的作品,也深为莎士比亚戏剧感染。大学毕业时,他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对生活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但还带一些理想主义的稚嫩,有着以自己的双手改变世界的志向。母亲宋清如是之江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大学期间在《现代》杂志发表诗歌和小说,其作品在意境、思想和语言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融现代派和七月派的艺术之长,在新诗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父母亲在之江诗社结识,对诗歌的共同爱好和对生活理想的共识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1935年在文化出版界被称为翻译年,父亲在詹文浒先生的建议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父亲从前因作为书生报国无门而感到彷徨,但他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够为国争光,便振奋起来。他尽一切可能搜集不同版本和注释本,同时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比较,一年准备之后,开始翻译《暴风雨》。母亲在毕业之后,常常帮他校对、誊抄译本。从现存的一些信件中,也能够看出父亲当时翻译的一些状况。其中之一是文体的使用,为使译文流畅,他主要使用散文体翻译,但作为诗人,他的译文中也带着诗的韵味。

父亲的翻译工作进展很快,但“八一三”事变前后,上海局势十分紧张,打断了他的翻译计划。一年的逃难经历使他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他在杂志上发表的诗作体现了他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升华。父亲后在中美日报社工作,编辑之余撰写了大量时政短论,鼓励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夺取斗争的最后胜利。

1943年定居嘉兴后,他闭门不出,继续全心投入翻译工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作品难度较大,有时为了一词一句的妥帖,他往往踌躇再四,特别遇到双关之处,在汉语中难以找到恰当表达的语句,更是难以下笔;缺少参考书籍和探讨质疑的师友,他耗费的精力更是难以想象。即使在病中,父亲仍然抄录了《亨利五世》的部分台词,坚持进行翻译。父亲去世后,母亲继续增补父亲的译稿,完成全部校对工作,联系出版社进行出版工作。剧本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父亲付出了毕生精力,成为播莎翁文明之火的普罗米修斯,也成为译莎事业的英雄和圣徒。他是诗人,正是他的文学修养,使得他驾驭着文字的天马,演绎了莎士比亚的作品。

朱尚刚先生动人的讲述让在场听众深受感染,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林蕴锐 文/高睿 校)

浙江大学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2019年10月25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