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第一届制度性话语与国际治理高层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者:祝秀香   发布时间:2019-11-04


国际制度性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为顺应我国深度融入世界新秩序,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增强中国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20191112日,第一届“制度性话语与国际治理”高层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酒店启真厅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制度性话语与国际治理”为主题,对提升国际制度性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研讨。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程工教授致开幕辞,副院长程乐教授、方凡教授、李媛教授主持会议,学院党委副书记沈燎教授及来自校内外近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承办,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法律话语与翻译中心、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中心、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日全球委员会、韩中法学会等协办。

制度性话语权是党中央确立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国际战略,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有力保障。高层论坛紧扣新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国内外领域专家进行了主旨发言。


韩中法学会会长、韩国国务顾问Choi Seung-Hwan认为公共卫生认知差异是贸易争端的重要起因,即世界各方对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不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世贸组织《SPS协定》中的预防原则并提出了预防原则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包括将人类尊严作为法律原则来解读国际贸易规则、将生命和健康权作为国家通约、将举证责任还给申诉方等。



上海市法学会党委书记、会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崔亚东论述了人工智能在司法、促进改革、保障公正方面的作用。他重点介绍了上海高院承担研发的上海刑事案件职能辅助办案“206系统”。该系统连通了公检法三机关的办案平台,解决了刑事案件办案中存在的证据标准适用不统一、办案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推进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教授David Machin分析了健康饮食与规范的制度性话语。他指出饮食健康受制于法律规范,但品牌名称和包装设计却没有相关限制。通过案例分析,他指出了具体话语问题并建议制定相关规则。



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春晖探讨了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概念,并讨论了三层内涵:国家对国际事务或重大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国家对国际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以及国家对国际是非的评判权等。同时论述了“制度性话语权”是党中央确立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国际战略。



联合国国际电联《国际电信规则》专家组副主席黄西平介绍了《国际电信规则》的修订历史、审议情况以及业界关注的焦点。他还分享了参加国际电联会议的个人体会,提出在国家政策上,需积极维护现有多边体制,支持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增强话语权,捍卫国家利益;在追求目标上,实现从“跟随”到“引领”,推动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在具体行动上,积极参与ITR全面审议工作,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余江介绍了“卡脖子”关键技术背后的全球产业体系话语权。他指出,我国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综合分析全球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特点、规律,围绕以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战略,以核心技术突破机制为落脚点,深刻认识核心技术突破的知识产生和创新逻辑等战略思考。



国防大学教授张明之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经济治理体系提出了构想。他首先提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局限性在于制度安排和美元货币体系的缺陷。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设想,包括新兴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技术标准竞争、在国际组织中获得更多的投票权、增强新兴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话语权。



浙江大学教授米红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制度话语——多边人口安全治理。他指出,多边人口治理的内涵是人口活动的密度和频率,其外延包括劳动力产生速度、资源使用率、土地产生率和环境承受力,并进一步提出了数据处理与共享,设立国际或地区移民管理局,采用人口统计学、非传统安全、语言、人口资源与环境、管理科学、法律等跨学科方法的合作研究等策略。



国能首席信息官刘曙元介绍了能源电力网络安全现状,包括中国电力装备产业逐步从“买世界”走向“卖世界”;电力装备从高温高压的大型装备为主走向电力电子装备为主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相关思考,指出在技术硬实力方面,工具、技术基础可以逐步加强;在技术软实力方面,制度型因素和文化型因素须同步提升;在生态环境方面,产业链被原有的行政划分切割,相关的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有待加强。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郑志华论述了全球海洋治理过程中制度化权利的优化配置与中国角色。他指出,海洋治理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包括海洋地理不利国和海洋利用大国的矛盾、海洋利用与海洋保护的矛盾、贸易大国与航行通道安全的矛盾等,并提出了立足于中国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立足于提升我国海洋治理的现代化等应对和处理原则。



在闭幕式上,主办方代表、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程乐教授指出,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发展及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事关对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捍卫,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并已深入影响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外宣工作的“把握国际话语权,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到“努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再到提出“国际规则话语权”和“制度性话语权”,体现着我国对核心领域国际规则话语权的重视。为此,本次会议从制度性话语角度入手,探讨司法改革、网络安全、电信规则、能源电力、海洋治理、人口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性核心问题,为提升我国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献计献策,并为中国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参与国际治理提出了设想与展望。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

           撰稿:陈程、吴忠华   编辑:孙钰岫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