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23)--Charles Bernstein 教授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19-11-12


应美国竺可桢基金会(Zhejia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U.S.A)和浙江大学国合处及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诚挚邀请,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语言诗派代表诗人及诗歌理论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Charles Bernstein于2019年11月4日到访浙江大学,并做客竺可桢杰出学者系列讲座(23)。Bernstein教授的此次来访,对我校国际交流和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Bernstein教授近期出版的诗集有Pitch of Poetry(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6)及Recalculating(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3)。2010年Farrar, Straus & Giroux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All the Whiskey in Heaven: Selected Poems。有两本诗集译成中文:L=A=N=G=U=A=G=E POETICS(罗良功译,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及《查尔斯・伯恩斯坦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15年获Münster国际诗歌奖和Janus Pannonius诗歌大奖,2019年荣获美国诗歌至高奖Bollingen Prize。

4日上午,Bernstein教授在紫金港校区东五-201会议室举行了题为 “JOker: Poetry, Irony, Solidarity” 的读诗讲座。该场讲座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教授主持,与会师生热情高涨,全神贯注。

著名诗歌理论家、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席、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Marjorie Perloff女士作为本场讲座的演讲嘉宾,在开场介绍中阐述了自己对优秀诗歌的定义,简述了Bernstein教授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并高度赞扬其对诗歌语言的把握与应用。接着,Bernstein教授与译者黎志敏轮流阅读了9首诗歌的英文原文及中文译本。其中“Johnny Cake Hollow”这首极具特色的语言诗引起了全场师生的极大兴趣。其作为一首语言形式大于语义的先锋诗歌,要翻译成中文看似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但黎教授另辟蹊径,鼓励其学生利用自身的方言优势来体现原诗语言的创造性,并在讲座上分享了广东地区方言、客家话、江西地区方言三个版本的翻译,获得了一致认可,开拓了大家读诗、赏诗的思路。Bernstein教授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忠实地传递了原诗“语言游戏”的思想。此外,Bernstein教授与黎教授合作朗读的“The Lie of Art”一诗饱含质疑传统艺术,追求全面革新的思想,引起了与会师生的共鸣。

下午的讲座主要以诗歌的讨论为主。首先,Bernstein教授读了自己来到杭州后写的一首诗。接着,会议正式进入讨论环节。四位老师分别就诗歌创作的方式、诗歌理解、直觉和理性思维的关系以及诗歌翻译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Bernstein教授表明了自己以体验和直觉为核心的诗歌创作和欣赏方式。Bernstein教授认为,对他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层面和多样性的,他鼓励读者享受自己的阅读体验,尊重读者有多样的见解。就直觉和理性的关系,Bernstein教授首先区分了理性思维的类型,他指出,诗歌创作离不开理性思维,但是理性并不足以组成人类生活的全部。Bernstein教授承认理性和直觉的辩证关系,但是坚持诗学审美应该抵制机械化工具理性。


Perloff和Bernstein教授就诗歌的可译性进行了激烈的讨论,Bernstein教授乐观地把诗歌翻译看作诗歌再创作的过程,他认为翻译是对诗歌的重新解读,其重要性不亚于原文本,其语言甚至会比原文更加流畅自然。而Perloff教授秉承了Robert Frost的诗歌观:“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她强调了在诗歌原语言环境和文化中进行解读的重要性,强调了多语学习对促进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偏见歧视和西方文化中心观的重要性。



Bernstein教授的此次来访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大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促进了师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对我校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外语学院师生由衷感谢竺可桢基金会和学校给予学院的宝贵机会,期待和世界一流名校合作共进,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图/文:闫冬、满孜颖)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19年11月11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