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其他

“东亚文明交流互鉴”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19-12-17

   12月15日,“东亚文明交流互鉴”高峰论坛隆重举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我校从事东亚研究的师生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从区域与国别的角度对“东亚文明交流互鉴”的整体框架与具体个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丰硕的成果。

   外语学院姚信书记主持了开幕式,代表学院对与会学者表示了欢迎与感谢,并表达了对东亚学研究的重视和本次论坛的期待。会议策划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从文字、文学、文献、文化、文明五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构建东亚学研究理路。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褚超孚院长介绍了浙大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的宏观蓝图,对葛继勇教授提出“五文”研究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期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文科领军才人王勇教授和剑桥大学著名东亚学研究专家高奕睿(Imre Galambos)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演讲。王勇教授指出,东亚书籍之路与中西丝绸之路内涵特质迥异,东亚主要以书籍为媒介进行精神文明的传播,而西方则主要以丝绸等商品为媒介进行物质文化交流,并高屋建瓴地提出,文化交流的研究应该从“传播与影响”的单轨道模式,转向“交流互鉴”的双轨道模式,近而走向“环流创新”的多轨道模式;高奕睿教授主要讲述了古代西域诸国使用本民族文字翻译、抄写儒家经典、蒙书、佛教经文及文学著作的情况,展现了非汉语语言背景的人使用汉语文本的方式,揭示了不同语言的文本跨区域传播的特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王志松教授关注战争认识与作为他者的亚洲的问题、东亚体验与现代性、翻译与东亚的现代性、东亚文化与日本现代文学等四个问题,从新的角度探讨了作为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新感觉派与传统文化之间既断裂又传承的复杂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李铭敬教授将“释氏辅教之书”纳入研究范围,指出这些作品很早时期就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不仅为考察中国古代的佛教民俗文艺提供信实可靠的基础文献,对促进和繁荣东亚汉文化圈佛教民俗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研究、加深对日本和朝鲜等邻国的宗教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认识与理解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志强教授以越南入清供使阮攸对《金云翘》的本土化改编为例,解答了发生在杭州钱塘江的故事为何在越南获得普遍认同,生动地勾勒出千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中越文化关系,强调了东亚文明交流互鉴中越南研究的重要意义。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浙江财经大学/郑州大学何华珍教授则通过展示了俗字在周边国家的传承和变异,再现了汉字文化对海外国家的辐射和影响,指出从字形入手的汉语俗字传播与东亚俗字整体研究,当是域外汉字研究的首要任务;浙江大学陈辉副教授《从四个汉字词管窥韩语对汉字文化的容受》以“한글(韓㐎)”“안녕(安寧)”“사랑(思量)”“어차피(於此彼)”等四个汉语词汇为例,从朝鲜民族自尊、儒家思想、诠释情感认知、表达尽事顺命等四个维度进行了精彩阐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葛继勇教授介绍了韩国最新出土的《论语》“学而篇”木简的功用,结合之前日韩出土的《论语》木简,梳理了中国文化经由朝鲜半岛并被本土化后向日本列岛传播的历史轨迹;同时结合朝鲜四郡、西域诸国等地区发现的汉文木简、佉卢文简牍,探讨了西域诸国自有文字在翻译传播汉文化的作用,进而尝试解读东西文化交流异质性的根源所在。

   湖南师范大学蔡美花教授指出区域的和谐取决于文明秩序的构建,东北亚各国应凝聚共识,以此作为东北亚区域内深度合作的强大内驱力;浙江大学阿莉塔副教授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角度全面介绍了“蒙疆”热叙事文论以及相关研究,在指出它们与中国元素交织的细枝末节;浙江大学白承镐博士考察了东海航线与东亚海上民间商贸圈的关系,指出东亚海上丝路和南海海上丝路的无缝对接,确立了明州港在东亚海上贸易圈的中心港地位;浙江大学王连旺博士指出以朝鲜使节为媒介的近世东亚外交活动,为后世留下了友好交流的历史记忆与解决冲突的东亚智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葛继勇教授主持了综合讨论与闭幕式,表示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成效显著。高奕睿(Imre Galambos)教授和法国远东学院牟和谛(Costantino Moretti)博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受邀此次盛会表示由衷感谢,表示通过本次论坛,实现了东西方学术对话与思想交流,期待继续推进剑桥大学与浙江大学的深化合作,共同推进东亚文明交流互鉴研究。

文:葛继勇

外语学院

2019年12月16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