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上午9点,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第二十五场系列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美国弥尔顿专家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郝田虎教授就“弥尔顿的重要性”这一话题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学术对话。本场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上百位师生在线聆听并积极参与讨论。
Stephen B. Dobranski是佐治亚州立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也是权威学术期刊Milton Studies主编。作为享誉英美的弥尔顿研究专家,他的多部专著包括《弥尔顿的视觉想象:<失乐园>中的意象》(剑桥大学出版社,2015)、《早期现代英国的读者与作者权》(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和《弥尔顿剑桥文学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等。他还主编了《语境下的弥尔顿》(剑桥大学出版社,2010),并与John Rumrich教授合编了《弥尔顿与异端》(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最近,他担任了三卷本著作《转型中的早期现代英国文学,1557-1714年》(剑桥大学出版社,2019)的总主编。
郝田虎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师从沈弘教授和David Kastan教授研习弥尔顿,迄今已有二十余年,著作包括《弥尔顿在中国》等。他主持完成了有关弥尔顿研究的教育部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一项,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自2019年10月起,郝田虎教授应邀担任权威国际期刊Milton Quarterly编委。据高奋教授介绍,本次学术对话是继郝田虎教授与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在7月份有关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学术对话之后,弥尔顿重大项目参与主办的第二场学术对话。
弥尔顿出生于十七世纪初的伦敦,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但他非同寻常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在艰难环境下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宏伟史诗仍然是研究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学绕不开的话题,并屡屡被选入世界各国的文学教材中。对谈伊始,郝田虎教授抛出问题“Why do we talk about John Milton in modern times?Why does the poet still matter today?”,Dobranski教授从诗学价值和当代相关性两方面简明阐述了弥尔顿的重要性。接着,学术对话聚焦弥尔顿在中国的接受和跨文化理解,比照其在英美的接受和研究状况,围绕“撒旦在中国的形象演变”、“夏娃作为女性的地位和弥尔顿是不是厌女主义者”、“弥尔顿的政治思想”、“中国读者和学者对弥尔顿的独特阐释”、“弥尔顿在美国内战前的接受状况”、“弥尔顿作品在新世纪美国社会的不同解读”、“《失乐园》影视改编的可行性”等多个话题展开,Dobranski教授和郝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讨论。
在问答环节,听众们踊跃提问,涉及到《失乐园》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题材结构,弥尔顿所沿袭的文学传统,弥尔顿的个人思想观点(如爱情和家庭观),以及他早期创作的抒情诗和十四行诗等。Dobranski教授和郝教授对此一一解答,分享了他们的独特理解。这同时反映出国内听众对诗人弥尔顿抱有浓厚兴趣,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深度。大家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中外学者对话活动,加深并拓展文学和文化研究。
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图/文:张炼、周兰
202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