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德国“文化技术”理论系列讲座正式开讲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20-11-10


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Christoph Engemann应外语学院德国文化研究所的邀请,从114日开始在线为浙大师生进行为期五周的客座讲学活动。本次讲学的主题是德国的“文化技术”理论。在114日当天晚上,Christoph Engemann与刘永强副教授共同为大家介绍了讲学期间的课程安排,并就“文化技术”的概念由来和理论影响做了初步介绍。

119日晚上1900,德国“文化技术”理论系列讲座的主题第一讲如期在Zoom平台开展。讲座由刘永强副教授主持。主讲人Christoph Engemann在为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围绕德国媒介学家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的媒介理论探讨德国媒介学的开端与发展。

Christoph Engemann首先勾勒了基特勒所处的政治背景与学术语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批判理论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八十年代初出版《交往行为理论》一书,其中提出的普遍理解范式遭到了基特勒的质疑。与此同时,随着德里达、福柯等人的思想传入西德,后结构主义对基特勒研究的方法论产生深刻影响。这位曾经的日耳曼学者一反传统文学研究对形而上的“意义”的探寻,他另辟蹊径,从历史现实出发研究媒介对话语的建构与影响,强调物质性和技术性。

主讲人紧接着介绍了基特勒的学术生涯。其中比较关键的是,基特勒在80年代初提交的教授资格论文,因观点的标新立异,研究路径与传统迥然不同,导致评审意见的大相径庭,需要十余位知名教授经过激烈争论、反复论证才最终通过。基特勒思想的先锋性与批判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Christoph Engemann详细介绍了基特勒的两部理论著作《话语网络1800/1900》与《留声机、电影、打字机》中的思想主线。

1800年的话语网络中,作为“第一个他者”的母亲由于识字读本而成为话语生产的起点。可是被升格为精神、意义与自然的“母亲”却在书写中缺席,而是经由男性通过文学书写进入当时的话语网络。

到了1900年,留声机、电影与打字机的出现打破了文字的垄断地位。具体而言,留声机将声学信号转化为可见的模拟信号,而“无意义”的“噪音”作为实在界的声音对处于1800年话语中心的“意义”构成悖反。电影的幻觉特性、打字机出现后女性打字员职业的兴起,也都对这一断裂产生重大的影响。刘永强副教授总结道:在1800年前后,话语网络强调的是抽象与超验的“精神”,在1900年前后,它降格为具象的“物质”。

在讲座中,主讲人特意留出了多个提问和讨论的环节,以便与听众能够保持较好的沟通。主持人刘永强副教授以及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了讨论,针对媒介考古学、拉康对基特勒的影响以及留声机中“噪音”在实在界的文化意涵等问题都做出了具体的讨论。在不同思路的碰撞激发中,此次讲座交流完美落幕。

本次讲座是德国“文化技术”理论系列讲座的一部分,后续还会有三次讲座继续在ZOOM平台举办,欢迎各位师生共同聆听!


附:讲座日程

2020.11.4

18:30-19:30

导论

2020.11.9

19:00-21:00

从日耳曼学到媒介学

2020.11.16

19:00-21:00

从媒介学到文化技术研究

2020.11.23

19:00-21:00

文化技术研究的批评视角

2020.12.7

19:00-21:00

文化技术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


/文:吴宏宇                                   

德国文化研究所

2020118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