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第五期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20-11-13


海德堡大学日耳曼学系主任Andrea Albrecht教授和她的博士生Katrin Hudey应邀,于20201112日开展了题名为“在‘黄色危险’与‘黄色希望’之间——两战期间德语文学中的中国”的讲座第二讲。讲座由德国文化研究所刘永强副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师生积极参与其中。两位主讲人在为时2小时的讲座中,以基施(Egon Erwin Kisch)的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为例,解读两战期间德语文学中的中国题材选择和文学特点。


两位主讲人从作家Egon Erwin Kisch的生平入手,在简单介绍后基于此分析了Kisch中国行的目的,以及《秘密的中国》的创作背景。报告中强调,Kisch的中国行的目的与其他的游记撰写者的目的有所区别,主要是出于政治层面的原因,作者意图通过调查来驳斥针对“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派出的调查团发表的李顿报告(Lytton-Report)。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意图展现的中国的“秘密”之处并非指涉外国人对中国的未知和好奇,而是李顿报告下被掩藏的“秘密”。


在明晰了创作背景和目的后,两位主讲人逐步对该报告文学集在篇章结构、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层面的特点进行分析。从篇章结构上来看这部文集除正文外并无前言、后记等文本,各个篇章也并非符合游记书写的传统,不是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排布,而是有选择的基于部分主题进行再现。其内容的表现视角也是出于其作者独特的政治目的。


随后,报告人指出上述特点反映了作者Egon Erwin Kisch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书写真实的看法。对20世纪中国国内复杂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不能通过封闭的图景来描绘,而是需要选择性的对具有代表性特点的片段进行捕捉。叙述追求的真实也并非是事实发生意义上的真实,而是根据已有内容通过符合逻辑的构想尽可能去还原的真实。


最后,两位报告人总结道,出于反驳李顿报告的目的Kisch在《秘密的中国》中从政治和社会的视角,借助个别案例的结合绘制了当时的中国图景。此外,Kisch笔下的报告文学也作为新的文学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在报告中,主讲人通过节选的文章片段,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感知到所述的特点。在结尾做出总结后两位主讲人对这一主题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在报告结束后,大家积极参与了讨论。在愉快的交流中,大家获益颇多,此次讲座完美落幕。


图:施思

文:滕书艺

德国文化研究所

 20201113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