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下午,外语学院第一届本科生学术论坛暨科研训练立项答辩会在紫金港校区东2-103顺利举行。外语学院各专业负责人、本次论坛特邀评委专家、学院各年级本科生近两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共同见证本科学生学术思维与科研方法的精彩碰撞。本次论坛由2019级本科生肖苏峪主持。
学术论坛开幕伊始,外语学院副院长李媛老师致开幕辞。首先,李老师对学院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的到来与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她说,学院本科生对学术科研的兴趣日渐浓郁促成了学院本次论坛的举办,希望论坛能为同学们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学院本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更多同学参与科学研究,为培养未来的青年学者、拓宽学生未来发展空间打下良好础。其次,李老师简要介绍了学院近年来本科生科研情况,其中,2021年度科研训练、科研实践项目的申报数及参与学生数均创历史新高。最后,她对本次论坛提出了些许期待,希望同学们通过交流切磋、评委指导等过程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进而做好学术引领,推动外语学院全体本科学生科研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次论坛特邀闵尚超老师、隋红升老师、滕琳老师、杨静老师、杨革新老师和张慧玉老师做评委专家,这六位老师是学院中青年教授的中坚力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领域各有专长。英语专业隋红升老师代表论坛评委致辞。隋老师从本科生为什么要做科研、怎样做科研、为什么要做科研这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出发,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本科生做科研的过程既是打磨专业能力,又是提高综合素质,外语学院第一届本科学术论坛暨科研立项答辩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平台,给本科阶段的同学提供了交流思想、完善理念的机会。本科生做科研,要做有思想的学术,需要培养自己的思想力,逐渐形成有学术水平的思想,在训练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同时,他强调,学术思想要能够经得起推敲,要有一个扎实的立足点,切忌天马行空。科研是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综合素养及信息的加工处理、研究方法的使用能力等均有重要意义。杨革新老师在随后的发言中指出,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仅止于量化研究能力的提高,语言学科的思辨能力、文本阅读与分析能力等也是科研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同学们可以提升与发展的关键点之一。
开幕式上,申报浙江大学2021年度本科生科研实践的6个项为与会师生做了高质量的展示。科研实践项目依托指导教师在研的高级别科研项目,对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本次展示项目涉及语言表达、词语变化、句法复杂度、核心素养培养、数据库建设等研究问题,六位评委专家在肯定同学细致研究与认真准备的同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给出了各自的改进建议,睿智而精辟的点评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本次论坛的下半场“外语学院2021年本科生科研训练答辩及专家指导”分两个分会场举行,即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会场、文学文化学跨文化分会场,每个分会场的答辩项目为13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会场的项目主要涵盖语料库建设、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研究、句法复杂度测量、新闻语言分析等;文学文化学跨文化分会场的项目主要涵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文学与文化流程的译介与发展、文化传播途径分析、翻译研究趋势分析等。评委专家们结合研究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对各项目做了指导与点评。评委专家在总结发言中,也给了同学们三点中肯的建议:第一,本科生科研是一个探索与起步的过程,需要分清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研究主题相对宽泛并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科学研究的开展要基于研究问题的指向,围绕研究问题明确的思路和框架,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第二,研究过程中应强化可操作性,脚踏实地进行研究和实践,针对研究问题有具体的研究过程,这个研究过程是应是有意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流程反而是空洞的。第三,研究价值应具有可提升与挖掘的空间,随着研究起步、研究深入,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也需有逐步提升、深入、扩大的可能,这样学生可以从小小的研究点出发,在本科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有不断持续深入的着力点,同时,在表述研究意义与目的时不需要夸大,本科阶段的一点点改变和创新都是收获与惊喜。
本次论坛的学生展示汇报、评委专家指导点评等环节,充分展示了外语学子的科研潜力,评委专家对参与同学的科研思维、科研能力表示欣慰和欣赏。外语学院第一届本科学术论坛暨科研立项答辩会在师生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但落幕不是结束,而是科学研究的启航与开始,新的篇章在等同学们书写,新的阶段在等同学们开创,希望同学们认真参与,收获满满。
文丨任如意、王晓宇
图丨杨枫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2021年4月19日